會友訪談

2019,与神同行,使命在召唤

感谢主耶稣,引领我们平安的踏入了新的一年,2019。回顾往日,充满感恩;展望未来,满怀希望。 新的一年,我们Northcote浸信会话语堂也有了新的变化,我们成立了多堂点敬拜,地点就坐落于美丽的Murrays Bay地区,会堂就在离海边不远的 478  Beach Road 上,真的很感谢主耶稣赐下这美地给我们使用。 2019年1月20日下午4:30華语堂第一次正式開始多堂点崇拜。從各處趕來的弟兄姊妹早早擠滿了會堂,夏午絢麗的陽光,就像一束聖光照亮了这个会堂,讓每個人都透亮發光;神的靈讓种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福音的种子,就在此時萌发了;从每一位弟兄姊妹的眼神里都可以看到对神的渴望,对信仰的坚持与坚定。主耶稣说:凡你们脚掌所踏之地,我都照我所应许摩西的话赐给你们了。是的,這裡就是神賜給我們的福音工場! 教會主任牧师Bruce和英文堂的长老都来了,他們給我们帶來英文湯弟兄姊妹的祝福和祷告。第一首敬拜赞美诗歌之后,Glyn长老首先为我们祝福祷告:“今天是一个美好而奇妙的日子,我们一起大声地来赞美我们的主耶稣,是何等美好的事情。我们把满满的恩典献给主我们为今天等待了许久,当这一天终于到来的时候,我们众弟兄姊妹愿意将心口全部的敞开,主耶稣,求你的圣灵在此时此刻与我们同在,求你的圣灵大大的充满我们每一个人,不管过程有多么的艰难,我们感谢你今天的成就。主耶稣,求你将你的意向完全向我们显明,好使我们的所思所想都成就你的旨意。阿门!” 主任牧师Bruce为我们作祝福祷告:“很开心今天与大家在一起共同见证新堂点的开启,我非常的兴奋,因为我相信主耶稣必定要在这边做新事。在此之前,我们的英文堂也一直在为这件事情祷告,神要在我们身上做大事,我坚信,神必定将更多的朋友带到我们中间。主耶稣,这是你的日子,我们当欢喜快乐,我们要在你的面前自洁,求你亲自吸引更多的人来到Murrays Bay这个分堂点,来到主你的国度里,成就你的旨意,相信你必要行奇妙的大事。同时,我们也为接下来每个主日要在这边参与服侍的同工们祷告,将每一次的聚会献上,求你大大的赐福,完全归给你。阿门!” 贾牧师第一次在新堂点證道,他說:多堂点的建立,是主耶稣在新的一年给我们每一个基督徒使命的召唤,就是让我们将这美好的福音传遍万地,也是要兴起教会中更多的弟兄姊妹参与到服侍中来,圣经说“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侍,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若有讲道的,要按着神的圣言讲;若有服侍人的,要按着神所赐的力量服侍,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稣基督得荣耀。原来荣耀、权能都是他的,直到永永远远。阿们!(彼得前书4:10-11)”无论得时与不得时,必要传道,不可停止福音。因为,我们基督徒要永远与神同行,要永远行在神的旨意中,不可偏离。 在牧师的讲道之后,我们众弟兄姊妹一起开声为我们的新堂点,为我们的牧者、长老们、主席、执事和同工们祝福祷告:主耶稣,感谢你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心怀这样的使命来到这个社区,求你亲自的感动,安慰和引领他们今后的服侍,大大的眺望他们的信心,亲自带领他们各自所需的责任和义务,求你佳田智慧给他们,求你将圣灵的恩高亲自涂抹在他们身上,求你紧紧的拉住我们每一位弟兄姊妹的手,让我们共同与你一起奔走前方的道路。 Sandra姊妹緊接著禱告:“主耶稣,我们愿意献上自己,求你大大的复兴我们,求你的圣灵在今后的每一天都亲自看顾保守我们,不管未来还会遇到什么征战,有你的同在,我们永不会惧怕。主耶稣,求你大大的使用我们,让我们将福音传遍万地,求你更多的赐福Murrays Bay地区,好使更多的人听到你对他们的呼唤,愿意来到你的殿中,得享与你同在的喜乐与平安。阿门!”另一位是蓓蓓姊妹,她振奋人心的祷告让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深受激励,她说:“主耶稣,透过新堂点的建立,让我们看到了人心的渴慕,因为我们是你的器皿。新的一年,求你使用我们每一位弟兄姊妹,因为我们都有从你而来的使命,我们如此渴慕你的话语,就求你兴起更多的弟兄姊妹来到你的面前服侍你。我们相信你的世界已来到,是我们应当刚强站立的时候了,当我们的心亲近你的时候,你绝不会允许魔鬼撒旦来干扰我们,来搅扰我们。主耶稣,新的一年,求你赐给我们一颗勇敢的心,让我们的教会成为合一的教会,让我们的教会成为蒙福的教会。阿门!” 很感恩,我们的第一次崇拜人数达到九十四人上限。最后,我们的牧者和长老们一起切蛋糕庆祝新堂点的正式启用。今天,是值得纪念的日子,是我们第一個新堂点的生日。 圍繞多堂點的建設,宣传组采访了幾個参与多堂点籌建的同工:宣传组:贾牧师,咱们教会新堂点崇拜开始后,您在最初的一段時間每个主日要讲两堂,可以请您分享一下有什么感受吗? 贾琛牧师:2019年,教会的多堂点正式开始运行,作为牧师的我每个主日要一天讲两堂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兩堂崇拜时间是连续的。但是,我相信这是神的旨意。圣经说“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我想,建立一个合神心意的教会应当是我们众弟兄姊妹共同协作的,辛苦的不是我一个人,在目前的初运行的时间段内,教会中很多的弟兄姊妹都会肩负双重的压力。这些弟兄姊妹的顺服和爱也深深的鼓励和激励了我,让我真实的看到了神的信实和他伟大的能力。能够与这些爱神的同工同行,瞬间觉得所有的一切都没有负担和压力了。与此同时,我也希望众弟兄姊妹共一起为我们的新堂点祷告,相信凡两三个人聚集在神的面前祷告,他必会垂听,相信义人的祷告必定是大有能力的。求主大大的祝福我们话语堂在新的一年里有圣灵满满的恩典倾倒下来。 宣传组:林长老,咱们教会建立新堂点,从最初的设想到今年的实现,您都是直接参与者,说说您的感受和对未来的期待吧! 林阳长老:一个教会发展到一定的时间必须向外扩张,这是不可阻挡的使命,所以,不论目前教会情况如何,新堂点都应该进行。而且,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的每一位弟兄姊妹都应该有很强的使命感。地上的教会本来就是暂时的,我们永恒的家在天上。以前小组分植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有的弟兄姊妹不愿意分开,有的想和比较熟悉的在一起,然而,事实证明,当大家国度观一致的时候,对分组很快就适应了。希望教会今年的多堂点崇拜大家不要顾虑太多,人人都应当从现在开始预备自己的劝人全心,准备好走福音的道路。 宣传组:Sam弟兄,您在教会里主要参与声影的服侍,可以请您说一说新堂点在声影部分还有那些需要完善和突破的吗? Sam:非常期待教会今年建立的多堂点崇拜的开始!要十分确保两个堂的影音能够及时的传播和接收,目前来说还是有一些挑战;网络的不稳定导致上传的速度不够快,这样会带来声音的延迟,这部分我有很大的信心相信在今后一定会解决的:还有就是声音的回音问题,因为两堂是需要互动的,所以我们必须保证彼此都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但是,要如何确保这个声音不会被麦克风接收并重新传回,目前这个问题我们还在进行尝试和试验,希望在很快有突破。愿圣灵赐给我们充足的智慧,帮助我们胜过一切的困难和挑战! 宣传组:李雯姊妹,您多次带领主日的敬拜赞美,可以请您分享一下对于新堂点敬拜的感想吗? 李雯:众所周知,歌声是我们传递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之一,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少年行》里这样写到“高阁歌声远,重门柳色深。”每个主日开始时的敬拜赞美是教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众弟兄姊妹透过歌声来表达对神的赞美和感恩,更好的帮助我们敞开自己的心,也会帮助我们的牧者在随后的讲道中得着神丰盛的供应。在新的一年,不管是在教会的母堂还是分堂点,我们希望让我们的每一次敬拜都更有活力和力量,我们相信神必定会大大的祝福我们。带领着我们一步步的成长起来。对于新堂点的事工服侍也是一样,相信当我们为了福音勇敢的跨出这一步的时候,神就已经把祝福带到了我们身边。不可否认的是,做一个新的事工,肯定会遇到诸多的困难与挑战,比如像敬拜赞美,由于在最开始的时候两场聚会的时间不一样,有的时候难免需要领会的同工们在一个主日连续带领两场敬拜,虽然说每次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分钟的时间,但是,在台下需要大家更多的练习,甚至包括歌曲的选择、编曲以及音响设备的调试和核对字幕等等,这就需要每一位弟兄姊妹献上自己更多耐心和时间。而且,作为幕后控制声音和字幕的同工们,更是需要他们在第一场结束后以最快的速度赶去新堂点,并对一切所需要的设备进行准安装和调试。在这里,希望大家更多的来为我们的新堂点祷告,为每一个主日要参加敬拜赞美的弟兄姊妹们祷告,让我们一起用歌声来赞美耶和华! 2019年,这条路上我们一起走,这条路上我们手拉手,这条路上我们共患难,这条路上我们绝不能回头,复兴的号角已在全地吹响,我们要迎接大地丰收! 2019年,是充满力量的一年,是充满盼望的一年,是充满激情的一年,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弟兄姊妹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有种默契叫做心照不宣,有种感恩叫做妙不可言;有种幸福叫做有主相伴,有种思念叫做主内甘甜;有种乐事叫做传扬福音;有种喜乐叫做肢体劝勉。正如希伯来书13:20-21对我们所说的“但愿赐平安的神,就是那凭永约之血使群羊的大牧人我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神,在各样善事上,成全你们,叫你们遵行他的旨意,又藉著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行他所喜悦的事。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2018年泰北短宣,有你有我

“然而,我想必須打發以巴弗提到你們那裏去。他是我的弟兄,與我一同做工、一同當兵,是你們所差遣的,也是供給我需用的。”——以弗所書2:25 在歷史上,短宣是指教會派出一支義工團體,到另一個地方去進行教會的事工。短宣是我們學習、了解和體驗宣教最直接的一種方式;短宣讓每個人參與在各種各樣的服事中,是一個推動福音大使命的好辦法;短宣能使大家屬靈的生命得到成長,也將使宣教地區人們對信仰更多的信靠。 今年7月12日開始,我們北岸Northcote浸信會的12位弟兄姊妹要參加為期十天的“2018泰北短宣”,這是第三年去泰北進行短宣的事工,他們將在泰北兩個華人相對較多的區域參與服侍,探訪當地的教會、孤兒院、戒毒所,到華文學校教授小朋友中文、英文和衛生等知識,讓他們能更多的用心去感受世界,打開心門和溝通的橋梁。同時,我們的宣教小分隊還將走訪一些當地的貧困家庭,把更多神的愛帶給他們,把更多神的話語傳遞給他們,把更多神的恩典臨到他們的身邊。我們願每一個生命都被溫柔以待。這更像是一種陪伴,因為它是溫暖的。在顧城的詩裏:“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倆站著不說話。”陪伴就是這麽簡單而美好。在我們的教會裏眾弟兄姊妹彼此間的陪伴,是一種生命的力量。 2018年6月1日晚,短宣隊的全體成員在教會舉行了預備會。當最後大家在一起手拉手,恆切為這次短宣禱告時,筆者深深的被感動了。會後,我帶著這樣的感動,采訪到了宣教組組長高慧姊妹 宣傳組:宣教組的事工主要做什麽? 高慧:NBC華語堂宣教組目前主要的事工是面對海外短期的宣教,這幾年固定的地點是泰國北部地區,每年去一次,時間大概十天左右。 宣傳組:參與宣教的要求有什麽呢? 高慧:對於報名人員的要求必須是,固定參加NBC華語堂主日和小組活動的會員或者其子女(含未受洗的青少年),由小組組長或者同工推薦,NBC華語堂面試通過後方可獲得短宣成員資格。 宣傳組:一定要去海外宣教嗎?在Northcote區,或者北岸可以嗎? 高慧:大多數人對宣教都會有一個疑問就是必須要去海外嗎?在本國家不同地區不可以嗎?答案當然是可以的,無論在什麽地方都是依靠神的帶領。每個人有不同的負擔,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體驗。去海外宣教可以擴大我們對宣教事工更多的認識,在不同的人文環境裏能再次激勵起我們對神最初的信心和信念。 宣傳組:為什麽選泰北?有什麽特殊意義在裏面嗎? 高慧:至於選擇泰國北部地區作為我們短宣的目的地原因是,那裏生活著許多的華人,他們大部分沒有身份,生活比較困苦,當地的孩子成長到十五六歲的時候,好多男孩子會出去販毒,而女孩子則到曼谷等大城市做妓女。許多年前國際Compassion組織和傳道士開始在當地設立學校和教會,讓孩子們從小開始學習中文、讀聖經,長大後憑借著中文的優勢和基督徒的信念,走出山區做導遊和翻譯等工作,更好的改善和提高家庭的生活條件。事實證明,惟有教育和信仰才能改變他們的命運。但是,當地的同工卻十分缺乏,世界各地的教會都有不同的支援。我們選擇去泰北宣教,是為了更好的配合當地的教會在孤兒院、主恩之家、中文學校以及戒毒所等地方做些事工。 宣傳組:海外宣教會很艱苦嗎?有哪些需要特別註意的嗎? 高慧:泰北地區的條件稱不上艱苦,只能說是設施比較簡陋,當地的交通和通訊狀況還可以,去到的每個地方都有網絡資源的覆蓋。這裏需要註意的是,出發前要提前了解當地的文化歷史背景,風俗和當地教會的情況。要很明確,短宣是為了支持當地教會,主要的責任及崗位是支持、配搭、禱告,服從當地教會和短宣隊負責人的行程與生活安排,遵守各項紀律以維持短宣隊所有成員的安全,以謙卑受教的心態參加短宣的活動。 宣傳組:宣教經費的來源是什麽呢? 高慧:宣教的經費問題也是大家所關切的,以往短宣成員都是自己負擔機票和當地食宿等全部費用。從今年起,為了鼓勵更多的弟兄姊妹以不同的形式參與到宣教事工中來,計劃在教會內部以籌款的方式補貼短宣成員全部費用的三分之一,另外的三分之二由短宣成員自己負擔。 宣傳組:今年參與泰北短宣的人員有哪些呢? 高慧:今年參與泰北短宣的姊妹有高慧、魏婷、陸成圓、Chloe Jia、Lily Qi、Elim Lin、Ella Lin;弟兄有林陽、張鵬、Isaac Young、David Li、Tiger Nie。 宣傳組:希望教會的弟兄姊妹提供什麽支持呢? 高慧:希望大家為今年參加泰北短宣的十二位弟兄姊妹禱告,求神裝備和引領他們在泰北的事工,看顧保守他們短宣的所有行程。也希望有感動的弟兄姊妹可以參與“泰北短宣特殊奉獻”,讓宣教事工不僅僅是這十二位弟兄姊妹的個人行為,而是代表我們NBC華語堂、代表我們每一位弟兄姊妹。 短宣隊的幾位弟兄姊妹,也分享了他們的感想: 魏婷:去年聽到從泰北短宣回來的弟兄姊妹的分享,我就萌發了短宣的想法,但是一直拿不定主意,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猶豫,擔心經濟上的問題,害怕回來後會讓我上臺分享等等。為此我一直在為這件事禱告,我相信神是信實的,祂了解我的心思意念,最終祂還是為我開辟了道路。有一天我突然的就被聖靈感動了,使我想要去泰北宣教的意念非常之強烈,因為我不知道以後會不會還有這樣的機會在等著我。再加上家人的支持和鼓勵,讓我有信心去堅持神引領我的方向。就像經上對我們所說的“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神。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回頭看才發現,原來主從未離開過,祂使我的生命發生著悄無聲息的轉變,神就是這麽愛我們,只要我們願意讓神去改變。 張鵬:去年沒有能去成泰北宣教,所以當今年聽到還有機會時就毫不猶豫的報名了。很感恩,主讓我在上週受洗成為神的兒女,謝謝祂的揀選,也更加堅定了我要去宣教的恒心和決心。至於感動,在我身上並沒有發生什麽神跡,多的是心態上的轉變,使我更懂得如何與家人溝通,多了一份責任在家庭裏,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因為神的話語時刻影響著我,讓我真的想從內心放下之前的浮躁,驕傲與自私;讓我真的願意安靜在神的面前來向祂訴說我內心最真實的話語;讓我更坦誠的在主的面前悔改;讓我慢慢開始學著為他人禱告,去關懷身邊的朋友,很感恩主耶穌點亮了我的生命。如腓立比書4:6“應該一無掛慮,只要凡事借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我也想趁著自己還有思想和能力的時候,就去多做一些事吧,不能辜負時光,不能辜負自己,不能辜負主在我身上大大的愛。 Chloe Jia:五年前我來到咱們北岸Northcote浸信會,最初參加的是兒童主日學,從創世紀開始慢慢地接觸和認識到了有這樣一份神在我們身邊,現在的每個主日我都會在Youth與大家一起聽英文講道。2017年我參加了啟發課和洗禮班,讓我又吸收到了很多知識,更使我直接的感受到了神在慢慢地改變我,祂讓我會有不同的看見,變得越來越自信。 David Li:我是在教會長大的一位小朋友,我的童年生活與教會息息相關。我在Sunday School,聽到了很多的聖經故事。今年的青年營會給了我不同的感受,並且讓我決誌信主,很感恩主耶穌不僅在頭腦知識上豐富了我,也讓我在精神層面上有了很大的改變和提升。冥冥中感受到有一只手放在我的肩上,時刻給我力量。 Lily QI:今年將是我第二次參加去泰北的短宣。去年的第一次短宣,給我自身的影響非常大,直到至今我的腦海中還能清楚的記得與泰北同工面對面時聽到的見證。現在的我不會再像之前那樣毛毛躁躁,而是在做每一件事或者決定之前會都會先想一想這樣做是不是討神喜悅的,我能感受到我與神的關系比之前親近了好多;同時,自己的靈命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成長。更讓我感動的是今年的青年營會,我看到有很多比我年紀小的小朋友決誌信主,真的給了我大大的鼓勵,讓我對自己的這份信仰又多了一份堅定,也讓我更有信心的想要把福音傳遞給更多的朋友,想要的越多的人來認識主、親近主。今年即將到來的泰北短宣也讓我每天堅持讀經和禱告,希望能透過神給我的智慧去更好的把神的話語傳遞出去。 很暖心能夠聽到大家從心底流露出來的最真實的聲音,就像會幕浸信會李牧師分享的那樣,短宣與其說是一種跨文化的傳揚,更像是我們對生命的一種最極致的體驗,去體驗神更多恩典。人這輩子,不是活過了多少日子,而是記住了多少日子。每一個被你我記住的日子,都將成為生命裏不可復制的那一天。就像《百年孤獨》裏馬爾克斯寫到“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麽,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正是這些微小的轉瞬即逝的暖,讓我們更強烈的感受到了神的大能和力量。記得歌德說過:“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因為這種愛,成就了生命中的某種意義;因為這種愛,我們的弟兄姊妹願意順服神的呼召,用實際行動來表達對神的愛。也如羅馬書8:28中所說的“我們曉得萬事都要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 正是大家都是帶著那一份初心來參加今年的泰北短宣,也因為這樣的初心,即使走得再遠,也依然會堅定地去靠近它。很感恩主耶穌讓我們教會的弟兄姊妹帶著這顆樸素的、簡單的初心,來堅守這最為寶貴的信念和本心,這是主耶穌引導著我們在向善,向美和向真的追求當中,去靠近離自己最近的那顆心。也因為我們是一群有福的人,正如詩篇72:5-6 “太陽還存,月亮還在,人要敬畏袮,直到萬代。祂必降臨,像雨將在已割的草地上,如甘霖滋潤天地。” 偶然間,被眾弟兄姊妹經歷的生命中的每一刻感動著,生命就是如此熱熱烈烈地燒成灰燼之後,成為靜美;浮浮沈沈地舒展成淡然後,成為雅致。 “這世界 有個千年不變道理那就是 耶穌愛袮” “在世上 沒有任何的逼迫患難能使我們與神的愛隔絕” “在世上 沒有任何的困苦愁煩 能使我們與神的愛隔絕”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很感恩主耶穌一直這麽復興我們的教會,讓我們每年都會有很多有感動的弟兄姊妹願意參與短宣的服侍。許多時候,神透過不同的環境來雕塑和改變我們的生命,直到更像主基督耶穌的樣式。正如經上所記“神為愛祂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主耶穌,求袮使用我們眾弟兄姊妹成為袮福音的管道,讓我們不管走到哪裏都能為主作見證,使更多的人悔改過來,得著生命的救恩。主耶穌,求袮帶領我們眾弟兄姊妹,賜給我們更大的信心和力量,使我們在這條通往天國的道路上,如同大能的勇士竭力奔跑,永不偏離。正如經上所說“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是都能做。” 主耶穌,願我們的心眼只單單註視袮,願我們的內耳只聆聽袮的聲音。主耶穌,願袮開我們的心竅,使真理聖靈時刻提醒我們,大事小事都認定袮,順服袮的旨意,好讓內在的聲音指導外在的行為。主耶穌,當我們以信心的眼睛矚目袮時,就能勝過周圍的環境,也因為這些環境,才能磨練我們的心誌,提高我們的生命。正如經上所說 “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僅一顆炭是很易熄滅的,生命要彼此影響。願主耶穌更多的使用我們,叫福音傳遍萬民。 這世界每天都有這麽多擦肩而過,謝謝袮停下腳步讀懂我,讓我們一生一世都活在袮的恩典當中,願主與我們同在!

青春的感恩禱告

記華語堂英文崇拜一週年 “最美的事,莫過於接近神,并把祂的光芒撒播與人間。”—-貝多芬 如果説青春是無關乎年齡和歲月,是内心深處的永恆和澎湃;那麽,青年就是理想、青春和創新的代名詞。青年,是我們每個人都必然經過的階段,也許當我們再回首時,或許對從前的自己略感陌生。然而,還在路上的青年人,上帝對你我的生命,其實有著許多的期待。 在教會停車場不起眼的一個角落裡,有一間鐵皮屋,華語堂的年青人們稱之爲“Youth Shed小屋”。宣傳組記者兔子帶著對這個“小屋”的奇妙幻想,在這裡對啓佳姊妹進行了採訪。 “這裡是我們華語堂年青人的家!”啓佳姊妹自豪的說。這裡曾經是個雜物間,華語堂的年青人齊心協力把它清理乾淨,然後精心地將“小屋”進行了裝修,在牆上畫上美麗的圖畫,寫上喜愛的經文,搬來二手家具和書架,還有書和零食!雜物房就變成簡樸溫馨的青年之家了。 “我相信神看到了華語堂年青人的需要,神要藉著我們年青人的口來廣傳福音; 我們年青人也是很真誠對待我們的信仰,在敬拜時的激情,在聚會時的認真,活動時的投入都是很好的印證!” 啟佳姊妹的眼神流露出她對信仰的那一份堅定、自信和執著。神一定會不斷的壯大我們華語堂青年人的力量,引領他們更好的走前方的路。 箴言3:5-6說:“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祂,他必指引你的路。”我們所有的需求,都可仰賴與神,在塔裏面有永流的河泉,不變的恩典和恆永的祝福。 最後啟佳說,看著比她小的年輕人一步步成長起來,非常感動;他們在這個年齡能這麽堅定自己的信仰,他們每週固定來小組和主日,是很讓人驕傲的!可能有些年輕人不是很愛表達,但是他們會在大家庭裡面默默的付出! 正是年青人的信心付出,成就了華語堂青年事工上的很多第一次,這些青年人成長的里程碑,見證著神不斷的眷顧與引領: 2016年8月,Northcote浸信會華語堂的年青人成立了自己的青少年敬拜樂隊!這是第一步!作家汪曾祺說:“人的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氣”,青年人的動人之處就在於勇氣,和他們的無所畏懼的前程; 2016年9月,Youth Group實現了第一次分組,讓更多有感動的年青人參與了服事,更感謝主將這美好的恩典降臨在這一群可愛的孩子身上; 2017年2月,青少年敬拜樂隊正式加入了青年團契,與他們一同敬拜,共同服事,不再是最初的“一隻小小樂隊”。感謝主紀念每一個帶領著的付出與努力; 2017年4月2日,10位年青人在Rothesay Bay Beach受洗歸主,這也是我們華語堂第一次在海邊舉行洗禮。對所有年青人來説都是非常寶貴而難忘的第一次,這也是上帝饋贈給我們年青人心靈上的最寶貴的禮物。就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米沃什在詩歌《禮物》中寫到的那樣:“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園,對於這個世界,我已一無所求。” 2017年5月,年青人開始在教會副堂獨立舉行主日英文敬拜。從英文詩歌敬拜到英文証道,接著以英文詩歌回應信息,收取奉獻、聖餐、三一頌,每一個環節都做得井井有條; 2017年7月,青少年團契參與了教會社區事工,成立了週六社區學堂,為的是服務社區,幫助更多新移民孩子適應新生活,并且能過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融入青年團契,一起敬拜主,讚美主;一起去領受神帶給我們的美與善; 2017年9月,Youth Shed組建完成,青年人有了自己打造的小天地; 2018年2月,青年團契新設立了Meraki & Eunoia 初中查經小組; 2018年3月3日,我們華語堂真的很蒙福,又有9位年青人在海邊領受了來自天父上帝的洗禮,成爲神的兒女; 2018年4月,在復活節青年人的營會中,有15位青年人決志信主; 2018年4月,青年團契Albany分部敬拜小組正式成立; 2018年5月,青年獨立英文敬拜一週年紀念,把榮耀歸給神! 談起主日獨立英文崇拜,大家有說不完的感動。Yvonne說,讓她感受最大的就是青年人之間那種緊密的相互合作的關係,通過一起敬拜神,每個人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更近了; Qunnie和Jay說,自從他們有了自己的敬拜和講道後,他們會更加投入和專注,也可以更好地與講員互動;他們説特別喜歡在Youth的敬拜團,用天父賜給他們的恩賜和才華來服事神。 Peter說每個週日他都會很期待與年青人一起敬拜,每個人追求神的心都是純粹的,各項事工都配合默契,進展都非常順利,真的是在神沒有難成的事!真的很感恩主讓這些小朋友都有滿滿的得著以及屬靈上的成長。主爲我們預備的一切,都是我們成長中的需要,爲要使我們走向豐盛! “一步又一步,這是恩典之路,你愛、你手,將我緊緊抓住。 一步又一步,這是盼望之路,你愛、你手,牽引我走這人生路。” 所有一切都絕非偶然,而是主早已安排,祂每一步的計劃都如此完美,祂帶領我們華語堂每一位青年人用心去享受這中間的過程。 “我們華語堂的每一位年青人都帶著一顆謙卑、學習和期盼的心態來到教會,從一開始的簡單事奉到建立與主美好的屬靈關係,都有神的恩典,也離不開他們每一個人的謙卑與努力”。青年事工的主負責人Daniel張長老説; “我們有過碰壁和失望。最主要的原因是青年人沒有固定的主日講員,沒有專職的青年牧師來牧養,更沒有處理我們跟第二代之間文化衝突的經驗。青年的事工有點象摸著石頭過河的感覺”。最後,Daniel感慨的説:“我很感恩,因爲主耶穌還是這樣無條件的愛著這群有朝氣的年青人,主照著祂的慈愛和信實來恩待每一位年青人,帶著我們興起新的同工,一起事奉!” “因為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地興旺福音。 我深信那在你們心裏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腓立比書‬ ‭1:5-6 回顧這一年多,我們經歷了太多的感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教會敬拜,越來越多的孩子信主並接受洗禮,每一次營會后都興起更多的同工來參與服事。孩子們生命的轉變,,看到的是他們在努力學習把神擺在他們生命中的第一位;他們願意放下自己的驕傲和浮躁,專心地服事主。 我們也看到教會的弟兄姊妹和孩子的家長對我們事工的支持,每週看到這些年輕人來聚會,我們都深深的感謝神。 感謝主耶穌,在過去的時間裏不離不棄的保守我們Northcote浸信會華語堂的所有青年人,從清晨到夜晚,從歲首到年終,主總是無微不至的看顧!我們為能成爲祢的兒女向祢獻上感恩和讚美!我們為得到你豐盛的恩典而向祢贊美! 主啊,求你賜給我們華語堂年青人更多的信心、智慧、能力和口才,勇敢的去傳揚你的福音,以祢的心為心,把更多的愛傳遞給身邊慕道的朋友;當我們轉向身邊的弟兄姊妹時,微笑地對彼此說“有你在這裏真好!”求主在我們年青人的身上成就更新改變的工作,願主在我們這個瓦器上顯出神的榮耀! 主啊,我們願意將自己的軟弱和不足擺在祢的面前,求祢憐憫看顧!主啊,求袮做我們隨時的幫助和保護!靠著祢的榮耀,靠著祢的恩典保守,讓我們在一切的環境中平安穩妥;主啊,願我們向著你的標杆直跑,留下美好的見證。主啊,求你更多的祝福教會裏所有的青年人,使我們更能為主而活! 哈利路亞!將一切的榮耀歸給我們天上的阿爸父神! 愿我們在喧囂中也能聽見花開花落,勿忘初心,與主同行!

2017年浸信會華語堂同工退修會訪談(二)

7月14-16日,Northcote 浸信會華語堂在東區的Willow Park Camp召開了2017年同工退修會。在牧師、長老、主席的帶領下,與會同工對健康教會的模型、教會發展與神的使命進行了深入學習,並分組討論目前教會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從而明確了華語堂今後的出路及選擇。為此,教會宣傳組專門采訪了我們的兩位牧師,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宣傳組:什麽才是一個多元文化教會的理想模式?如何在Northcote浸信會實現教會的合一? 董牧師:1995年我就來到了Northcote浸信會,親眼目睹華語堂的成長,一切都是神的恩典!這也是英文堂的弟兄姐妹有傳福音心誌的結果,為此我們獻上感恩!這麽些年來,隨著華語堂的不斷成長,兩個堂會之間的事工有了不同的側重。英文堂的事工偏重於“服務社區”;而我們華語堂的事工偏重於“廣傳福音”。隨之帶來教會各種資源配置和使用上的矛盾和沖突。求神賜給我們智慧,能夠和諧、理性地處理好兩堂之間的關系,更合理、有效地使用神的資源,建立一個合神心意的多元文化教會,這也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賈牧師:一個教會是指天下教會是一家,不論何種語言,文化,超越時間、空間。而多元文化教會則是這樣的基本原則具體到一個地方教會上,應該是指在一個教會之下,多個文化和平共處,共同發展。這當然包括了共同使用整個教會資源,人財物的統一支配管理等等層面。從教會發展的實踐來看,多元教會有很多種模式,比如有些教會采取同一個教會,但是按照語言文化分成不同的堂會,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崇拜。自己堂會管理自己的事務。也有的教會是幹脆是在一個教會的名義下,但是財務管理分開,也有的是人員管理分開。還有一些教會是只要異象一致,其他都分開處理。所以大家在事工和教會發展方向上就自然保持“同路人”的狀態。也有一些教會幹脆是各堂有各堂的異象,但是大家保持註冊的合一,然後各堂管各堂事,但是資源共享。總而言之是多種多樣,各有利弊。 從我們教會的情況來看,我們也很難說哪一只現成的模式對我們來說就是最好的模式。我們也處於一種“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因為我們有獨特的歷史和結構,這不但是整個新西蘭絕無僅有,就是在全世界教會中都是獨特而少見的。因為沒有什麽經驗可以借鑒,我們只能是結合自己的特殊情況,走一步看一步,默默摸索。 我們目前存在的矛盾是:華語堂快速發展與教會舊有的章程產生了沖突。我們希望從教會的章程、法規上,清楚規劃和明確兩堂的權利與義務對等。 一個教會下的兩個獨立會堂,具體堂會各自管理,公共事務共同商議後決定。這樣把矛盾沖突限制在具體事務的範圍內,避免激化矛盾。我們希望可以雙方友好合作,保持一個教會模式,體現在基督裏的合一。這次同工會的決議就是圍繞這個中心。 宣傳組:最後,請兩位牧師再談一談如何實現我們華語堂內部的合一,讓神的權柄順利傳遞,使教會健康成長? 董牧師:在謀求發展的同時,我們要進一步完善教會內部的管理,使神的權柄能夠在教會順暢傳遞。吳長老曾經講過美國矽谷靈糧堂的例子,他們從200人的教會,迅速成長到3000人,是因為神的權柄可以在教會順利傳遞,會眾得到很好的教導和牧養。我們華語堂從23年前的幾十人發展到現在的400人,神的旨意傳遞流暢也是其中的原因。 浸信會是采用會員制治理方式,全體會員從神那裏得到治理權柄,並授權給一個人或一群人來帶領、牧養教會。教會的管理和日常運作是全天候的、隨時隨地的,需要全時間的服事。牧師有神的呼召,放下一切來全職服事神;神的權柄已透過會眾交托給牧師;牧師具備聖經和神學的專業知識,有權柄教導和解釋神的話語;牧師是全時間的服事,有實施神權柄的條件。因此,教會對牧師權柄的尊重,是教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雖然牧師只不過是神的仆人,也是人,也有人的軟弱,但那不應該成為會眾不順服牧師權柄的理由。當然,作為牧師,應該有美好的生命見證,在日常牧養中活出基督的愛,努力做群羊的榜樣。 賈牧師:合一是神給基督徒和教會的要求。也是教會應該有的見證。在一個群體內部,遇到任何問題,每個人,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意見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們不能期待任何事情都會有相同的看法—我們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那麽教會內部應該怎樣做到合一呢? 我想對於教會最重要的每一個基督徒都應該有還要有對“規則”的尊重,除此之外就是大家要有謙卑順服的心。 在一個群體中,有分歧不怕。關鍵是要有一個公認的“遊戲規則”。這個規則可以是“少數服從多數”,可以是“群眾服從權威”,可以是“第三方仲裁”等等,這些都沒有關系,關鍵是要有這樣一個“規則”。當規則一旦設立之後,有了任何分歧,就應該嚴格的按照這個“規則”來處理。這就是現代文明產生的“契約精神”。而謙卑順服呢,則是即使是自己的意見按照這個規矩來說被否決了,那麽只能無條件的按照規則來接納,執行。因為規矩是大家制定的。這樣的順服不是順服於那個“贏了”的群體,而是順服於這個規則。這是對整個群體的尊重。 對於教會來說,我們的遊戲規則首先是神的真理。而真理在教會管理中的具體體現,在我們教會來說,就是“會友治理”的基本原則,再具體一點,就是任何提案都應該在神的靈的帶領之下被檢測,首先看是否合乎神的總體的旨意,其次在此基礎上,再來看大家的意見如何:少數服從多數。這就是浸信會“會員大會投票制”這個基本原則的來源。(有些事情不需要經過全體會員大會,同工會就代表會員大會做出投票或者決議)這就是我們的規矩。所以任何教會的決議,只要是最後被通過的,大家都應該無條件的服從,執行。而牧師作為被神呼召,被教會授權的人物,就是具體代表同工會或者會員大會執行這個規矩的人。這樣教會各樣事工才可以有序的進行,教會才會有合一的見證。 教會和世界一樣,也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完全得到所有人的同意—因為很多事情的選擇根本就是無關對錯的。所以教會的合一絕對不是意見一致而其樂融融,而是大家遵守規則之後的,少數意見被否決的人的順服謙卑的結果。 權柄的傳播問題,我贊成董牧師的看法—要尊重牧師的權柄,只有這樣,神的權柄才會正確有效地傳遞下來。究其原因,是因為牧師是被神揀選的,是被教會大眾確認的。(當然有些牧師不是神所呼召的,是出於人的意願,那又另當別論)對這個權柄的尊重是對神的揀選的尊重,是對神主權的尊重。從教會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教會牧師的尊重是一個教會健康與否的標尺。我們華人的文化中,強調謙虛的美德,所以牧師們大都不願意強調自己的權柄,其實這是不對的。而教會如果把牧師看做雇工,教師,甚至某種工具而不尊重,這都是絕對錯誤的。在那樣的教會中,神的旨意就會被攔阻,神的靈也就會離開這樣的群體,神的憤怒也必傾倒在這些人的身上。

2017年浸信會華語堂同工退修會訪談(一)

7月14-16日,Northcote 浸信會華語堂在東區的Willow Park Camp召開了2017年同工退修會。在牧師、長老、主席的帶領下,與會同工對健康教會的模型、教會發展與神的使命進行了深入學習,並分組討論目前教會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從而明確了華語堂今後的出路及選擇。為此,教會宣傳組專門采訪了兩位牧師,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宣傳組:首先想請二位牧師談一談,對於這次同工退修會達成了一致決議,你們有何感想? 賈牧師:可以說這次同工退修會統一了思想,對我們華語堂今後的發展方向達成了共識。那就是教會目前的異象“彰顯主愛,廣傳福音,裝備聖徒”保持不變;未來發展的方向是多堂點崇拜;英文堂與華語堂具有對等地位。這次會議不回避教會存在的問題,牧師與同工們互相交通,彼此分享,分組討論熱烈,氣氛十分健康。 董牧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次同工退修會可以說是華語堂發展的一個重要裏程碑。華語堂自1990年建立至今已27年,這是第一次同工們有合一的心誌,要走出去把福音帶給更多有需要的人,承擔耶穌賜下的大使命,實現突破性的發展。 宣傳組:請談談華語堂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模式? 賈牧師:目前華語堂的發展走到了一個瓶頸階段。比如,與英文堂經常發生場地的沖突;一些事工由於場地的局限無法開展;主日下午停車場嚴重不足的問題;大堂目前準許設置的座位是360個,12個月前下午崇拜的座位使用率就達到了80%,再增加人變得很困難。實際上,教會過去一年的發展,基本處於停滯狀態。這些問題都是教會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問題,只能通過繼續發展來解決。 透過多堂點崇拜、植堂這樣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落實華語堂“廣傳福音”的異象,承擔神給教會的大使命。其實,植堂並非新鮮事,而是聖經和教會歷史都已經證明了的、最主要、最有效的傳福音的必要途徑,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傳福音方式。保羅的三次宣教之旅,就是到各地建立新的教會,並堅固已經建立的教會。 董牧師:多堂點教會的發展模式,可以發揮華語堂的現有優勢,把福音傳給更多的華人,包括奧克蘭其它地區的華人,更好地承擔神給我們的大使命。建立新的堂點,會激勵更多的人參與教會服事,熱心傳福音,帶領新人來教會,建立更多的小組,培養更多的組長,也會創造更多鍛煉弟兄姐妹的服事崗位,使教會充滿活力;同時,也可以避免發展停滯,一些人不冷不熱、目光向內、自我中心,減少摩擦和內耗,防止教會肌體老化、僵化。因此,華語堂采用多堂點教會的發展模式,是目前最可取的、合神心意的模式。求神給我們合一的異象。 宣傳組:現在想請二位牧師談談如何理解教會的合一? 董牧師:我們認為合一是在“一主、一信、一洗、 一神”基礎上的彼此理解,彼此接納,彼此包容,彼此相愛,而不是我們兩堂都做同一樣的事工。由於歷史、文化、語言及成長環境的不同,神給了華語堂和英文堂各自不同的服事群體和負擔,這就像保羅形容的鼻子和眼睛的關系一樣,各司其職,互為肢體。 賈牧師:我們覺得只要互相支持對方堂會基於自己異象基礎上所開展的事工,互相承認、接納對方堂會所做作出的事工決定;如果有不同意見,兩堂可以平等地坐下來商談,就不會影響我們成為一個合一的教會,反而可以互為肢體,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宣傳組:今天先到這裏,我們下次再談。謝謝兩位牧師的時間!

2017年4月2日 海邊洗禮

濃縮版 完整版 2017年4月2日Rothesay Bay Beach,華語堂第一次在海裡舉行洗禮,Simon Weng、Zoe Song、Mark Zhang、Eric Lee、Jesse Chen、Margaret Nie、Jade Hung、Kristine Lin、Kevin Wang、Sherry Li等十位年輕弟兄姊妹在眾人面前宣告受洗歸主!哈里路亞讚美主!

Northcote 浸信會社區學堂訪談記錄

Northcote 浸信會社區學堂(Community After School Programmes )成立於2014年2月。本著愛神、愛人的宗旨,開辦了一系列課後興趣班,旨在豐富孩子們的課後生活,塑造孩子的優秀品格,同時解決家長的後顧之憂,可以專心於自己的事業。社區學堂所有的班都為非盈利性質,目的是更好地服務社區,吸引各民族學生,創造一個幫助孩子們身、心、靈都健康成長的環境,使學堂成為北岸地區傳播神的大愛的平臺。 為此,教會宣傳組與主要老師進行了訪談。 宣傳組:吳校長,您是社區學堂的創始人,想請您談談當初創辦社區學堂的情況,還有目前的發展現狀、開設課程和主要活動,以及對學堂未來的展望。 吳 江老師:當初是因為有幾個教會的孩子想學習中文,於是我們找老師在2014年初開起了第一個中文班。由於教會對面就是Willow Park 小學,漸漸地來教會學習的孩子越來越多,也不止限於中文的學習。一方面,我們是想幫助家長解決接送孩子的後顧之憂;另一方面,也想吸引更多的家長到教會來認識神。所以我們就同時開設了紙黏土手工、國際象棋、美術、小提琴等興趣班。 目前在學堂註冊的學生有190人,近半數為基督徒家庭。其中95%是小學生,大多數是華人,也有少數洋人、韓國人、日本人和混血兒。現有20名教師(6名洋人教師)及義工,29個班級包括拼音、中文、美術(兒童美術、創意美術、素描、水彩)、空手道、戲劇、籃球、紙黏土手工、小提琴和國際象棋等。除了開設豐富多彩的課後課程外,學堂還舉辦過學生美術、書法作品展覽;在萬聖節時,鼓勵學生參與教會舉辦的“光明晚會”;參與教會聖誕降臨期日曆製作等活動。 為了實現教會“廣傳福音”的目的,社區學堂充分利用微信平臺向家長們轉發教會“每日靈修”及“信仰問題”等資訊;與教會其他事工組ICONZ聯合舉辦大型家長學生聯誼活動和福音營會,主動與家長們交朋友,積極向所在社區傳播福音。 展望未來,希望有更多靈命成熟的老師加入我們的隊伍,在教學中透過自身的美好言行,或是系統化的基督教課程,向學生們傳播福音的種子,使他們的身、心、靈都健康成長。真正辦出教會學校的特色。   宣傳組:哈老師,您是學堂中文班的主要教師,想請您談談目前中文教學的現狀,存在的困難和今後的努力方向,以及在這項服侍中您個人的心得體會。 哈森老師:我加入社區學堂服侍也是很偶然的事,本來自己有私人的教學工作,後來接到教會社區學堂的邀請,我就向神禱告請求帶領。由於時間無法兼顧,於是取消了私人的教學,以社區學堂的教學為主。 從社區學堂開辦到現在,個人感覺是越辦越好,不僅學生人數有很大增加,而且有一批經驗豐富的老師開展系統化教學,向“開班多元化,師資專業化”方向發展。 在海外開展華文教育工作並不容易,因為海外的華裔孩子好動,耐力不夠,學習沒壓力,國內的許多教學經驗和做法並不適用,這裡長大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自由活動。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家長對中文的重視程度,對孩子的要求,以及與學校的配合顯得格外重要。 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是學生的中文程度參差不齊,給教學進度和學業評估帶來很大困難。建議分快、慢班,把相同程度的孩子放在一起,這樣有助於更好地實施和安排教學計畫。 我們是教會興辦的學堂,收費低廉,不以盈利為目的,因此就應該辦出浸信會的特色,靠傳播真理來說服人、吸引人。建議每四周中有一次用來給學生們講《聖經故事》或者福音資訊,當然要有系統的課程和規範的教材,讓學生們不僅在中文知識上有所提高,而且還能通過在學堂的學習而認識上帝,使他們一生的道路都不偏離。 從自身角度來說,既然擺上了,就應當奉獻自己,快樂地為神做工,教好華人的下一代,並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努力尋找機會向學生和家長傳播福音的種子。 宣傳組:洪老師、蒙老師,你們好!最近我們在採訪社區學堂,想請二位老師談談興趣班的教學情況,開設這些課程對孩子有什麼幫助?以及在這項服侍中你們的心得體會。 洪挺凱老師:我在NBC學堂教小朋友紙黏土手工製作。2014第一個學期開始開辦第一個班,第2個學期就增加為兩個班,一直到現在。小朋友學習紙黏土可以藉由手指、掌的搓揉刺激腦部協調發育,並藉由作品生動的設計,引發小朋友創造思考,工具的運用引導及製作步驟,啟發邏輯概念。這項手工活動在日、韓、台灣等地極為流行和受歡迎。我們希望藉由我們的引入,讓這裡的小朋友多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外藝術活動。我們從2011年就開始在社區中心和小學開課,很多小朋友跟我們學習多年,直到現在還跟我們買材料自主創作。 在社區學堂的教學也是一種服侍,我們可以有機會和等候孩子的家長們接觸、攀談,順便向他們介紹教會,邀請他們來參加主日崇拜。我們有許多小朋友的家長都參加了上次在教會舉辦的家長學生聯誼活動和福音營會,受到歡迎和好評。建議教會多舉辦類似的活動,加強學堂和家長們的聯繫,籍此讓更多的人到教會來認識神。   蒙老師:我是從2015年開始在教會教空手道。一開始只有一個班,後來為了方便管理,分成了一個初級班和一個提高班。學習空手道的好處是讓學生從小學習服從性和紀律性,提高各方面的身體素質,例如手腳協調、反應能力等,還有訓練小孩子處理突發事件,或面對高壓力時的冷靜態度。當初開這個班是為了讓教會的小朋友有一個更強健的身體,總比整天對著iPad好,這也是許多家長的共同願望。目前我們的空手道班已經有了幾個橙帶級別的學生,我會鼓勵他們參加各種大小比賽。8月27日就有一個奧克蘭地區“2016 Mabuni 國際空手道公開錦標賽”(我是裁判),有兩名學生參加。也歡迎有興趣的弟兄姐妹們前去觀看。 參與社區學堂的服侍,我感到很開心,因為教會比較人性化,大家做事都有商有量,氣氛十分友善,這跟社會上的其它單位有很大不同。在教會長大的孩子比較單純、聽話、行為規範,面對他們時自己的脾氣也好了,沒有那麼凶。現在社區學堂越辦越好,規模越來越大,傳福音的力度也加大了。我們不斷與附近的中小學加強聯繫,希望可以吸引更多當地社區的洋人孩子來學堂、來教會。 宣傳組:謝謝各位老師!訪談到此結束。

2016年組長同工退修會訪談錄

5月28日(星期六)北岸浸信會華語堂在教會召開了“組長同工退休會”。早上組長同工們一起學習了《健康教會的九個標準》、《小組的12個基本原則》,分別由兩位牧師和兩位長老講解小組成功的12個秘訣;下午大家分組討論了《小組長事奉手冊》。 組長們都覺得此次培訓有很大收穫,大家積極參與,熱烈討論,不斷改進,共圖發展。不僅學到了很多屬靈的知識,而且表示要將所學運用到實際中,進一步加強小組建設,把小組建設成一個個真正屬靈的家庭,讓我們的教會成為討神喜悅的團體,讓每一個弟兄姐妹在屬世的生活中作鹽、發光,為主作美好的見證。為此,教會宣傳組與個別區長、組長同工進行了訪談: 宣傳組:請你們談談對這次組長同工退休會的學習和靈修有什麼感受? 易章雄:參加這次組長同工退修會很有得著。通過兩位牧師和兩位長老的詳盡講解,學習到許多屬靈的標準和原則,使組長同工們更有信心做好以後的帶領工作;通過集體討論,製作《小組長事奉手冊》,明確了“不能停止小組聚會”的共同意向。會上大家積極發言,分享經驗,共同進步。我感到教會不斷加強同工培訓和門徒造就,使得我們教會參與服事神和服事人的同工人數大大增加,這是其他教會少見的現象,從而形成了良好的屬靈氛圍,讓我們的教會蒙神祝福。就連其他教會的人也對此感到羡慕。 葉春華: 這次組長培訓非常有必要,讓我們學到很多屬靈的原則,來印證我們實際的小組生活。結果發現- 我們帶領G1的方式與目標,是按照這些成功要素來進行的,其中大部分我們小組已在實行中! 難怪小組家人都很有長進與喜樂。這使我們更有信心和確據而繼續前行。 林陽:在這次退休會上,看到許多受洗不久的新信徒起來參與服侍,非常鼓舞人心,也令我們老信徒感到更加得力,服事起來更喜樂。 鄭鋼建: 我本人是第一次參加組長培訓,非常受益。特別是小組的劃分、成功小組的12要素、組長和副組長的職責,以及小組聚會的程,序等,都制定得非常細緻。牧師、長老的講解,同工的討論都非常到位,體現了老同工的事奉心,對教會工作的熱心付出,真是我學習的榜樣,是我們大家前進的標杆。 宣傳組:請談談你們在小組建設和具體的服事中有什麼體會? 葉春華:我的生活目標就是把自己和小組帶進基督化的生活,期盼小組成員都把聚會作為生活的重要部分,是自己的生活不可缺少的甜蜜而緊密的部分。以致組員們買房子,就會想到也要多滿足 “開家” 聚會的需要。大家樂意開家、帶領查經和參與事奉。每個人都把小組看成是一個更大的屬靈之家,與弟兄姐妹情同手足,互相勉勵,互相幫補,真正地在屬世裡活出基督的形象,日漸活出討神喜悅,自己也開心的聖潔生活。 易章雄:我們City小組由三個比較穩定的核心家庭組成,長期委身于教會,人人都參與教會服事。但由於地理的因素,小組不太容易發展壯大。正因為我們人少,大家更有認同感,凝聚力強。平時我們也有聚餐和郊遊等活動,使大家更加親近。在教會的聯絡工作服事中,我感受到弟兄姐妹們的愛心,大家互相扶持,各盡其職,彼此鼓勵,我從他們那兒得到許多幫助,從身邊同工身上學習到不少東西。他們都是我的榜樣。 林陽:小組人數不應該超過12個,通常7-8人的小組,查經效果最好,每個人都可以暢所欲言。要注意提早在組員中物色和培養有潛力的新組長,並給予機會鍛煉,為以後的侍奉作準備。 宣傳組:最後,請談談參與教會服事對你們個人的靈命成長有什麼影響? 易章雄:做組長是逼自己去學習,雖然花了時間和精力,但是也滿有喜樂。參與事奉的人能明顯感受到自己在不斷地成長。服事越多,成長越快。 葉春華:從個人方面來說,參與教會服事使我的生命有了一個很大的翻轉。 從剛信主時是說話害羞和從不唱歌,加上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心理陰影,使我陷入憂傷, 孤僻, 不合群的自閉狀態。可是神卻揀選憐憫我,一路扶持, 祂要用軟弱的我來為他作美好的見證。如今我能與眾人放聲歌唱、高聲讚美神,這是啞巴開口的奇蹟! 隨著多年教會生活,自我創傷漸得醫治安慰,神就藉著教會的呼召,要我參與小組及禱告會的事奉。我曾經歷過神的大能改變,才能勇敢承接。在牧養與話語的事奉中,我整個人再經歷變化再得見美事! 原來,如果人回應神,願意全心全力把人帶到神面前,神會用祂的愛與話語來成全! 所以在小組或禱告會帶領查經分享,為教會和眾弟兄姐妹懇切禱告,神使服事者與渴慕者都大有得著。我做的不完全,但是看到組員甘心樂意改變想法,接受十架來改變性格,追求話語,開放家庭,為他人服務等等,這一切從心裡的改變都是神親自在祂的國度所行,我只是回應了祂的呼召! 感謝神的恩典, 在參與服事中,不斷地陶造我, 擴張我,使我與小組家人成為同奔天路的同伴家人,一起成長,一起演 “好戲”, 看奇跡! 宣傳組:謝謝大家的參與!

2016年關懷同工退修會訪談錄

5月21日北岸浸信會華語堂關懷同工培訓營會在CampbellPark Youth Camp舉行,共有14人參加。這次關懷同工培訓營會和啟發營共同舉辦,弟兄姐妹們在一起同飲同居、互相鼓勵、彼此交流,每個人都感受到在神的大家庭裡充滿了喜樂和溫暖。 關懷同工培訓會由賈牧師主講,他首先對教會所有關懷同工的努力付出表示感謝!然後,闡述了教會關懷工作的重要性。重點說明了關懷工作的六個重要方向,以及關懷工作必須警誡的四個注意事項。最後,牧師講了關懷的目的是讓人認識神,把人帶到耶穌基督裡。關懷同工是為神做工,因此要不斷操練﹑建造自己,使靈命更趨成熟。 教會宣傳組與個別同工進行了訪談: 宣傳組:請談談你們當初為何參與關懷同工組?在關懷服事中有什麼體會? 鄭鋼建:我們參加關懷同工組,主要還是在老同工的帶領下,一步步走上了為教會多做事奉的道路。從心裡說,我們剛剛來到教會時,得到了許多弟兄姐妹的關心。當我們表示感謝時,老同工們總是對我說:“不用謝,以後你們也同樣會去關心別人的。”現在我們真正體會到關心別人的快樂。在教會裡傳遞愛,傳遞主內兄弟姐妹的關懷是何等喜樂! 李鳳仙:開始做關懷時,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沒資格做關懷工作。還有教會這麼多人,怎麼照顧的過來?於是產生了畏難情緒。後來通過不斷學習《聖經》、禱告和老同工的帶領,我慢慢體會到:只要有愛心,每個人都能做關懷事工。關懷不一定要探訪,一個微笑、一個招呼、一句問候、一通電話、一個微信、一陣聊天都是關懷。關懷不僅是對陌生人的微笑和關心,而且也是屬靈肢體之間的關懷,彼此間互相禱告,互相鼓勵。關懷是一群人在做,而不是一個人在做。海燕姐常說,關懷就是要多聽,多看。關懷前一定要禱告,多聽神的聲音,多聽別人的禱告;多看就是看誰沒來,看誰有困難了,然後就要採取行動,比如打個電話問候,有必要就親自探訪,或為別人代禱等。 我感覺關懷組有一團熱火和朝氣蓬勃的力量,大家團結一心地想做好關懷工作。做關懷還可以讓自己在服事中不斷成長,很奇妙的是當你關心別人的時候,你也被別人關心。非常感恩!我個人就得到很多姐妹的關心,使我從上帝那裡支取力量,也從姐妹那裡得到力量。大家真的是互為肢體,互相關心,過討神喜悅的聖潔生活。 宣傳組:你認為關懷工作有什麼果效?要如何才能做好關懷工作? 鄭鋼建: 牧師講過關懷的目的是讓人認識神,把人帶到耶穌基督裡。我從實際工作中也體會到關懷事工是傳福音的絕好機會。比如上個月,我們去探訪周奕姐妹的父母,他們在國內都是高級知識份子,不太願意接受別人的熱情幫助。他們也接觸過基督教,可是不願意相信,認為有“文化大革命”的影子。經過我們多次探訪和陪同旅遊,一路介紹教會情況,傳講福音資訊,他們慢慢地接受了基督教真理,並且多次參加主日崇拜和教會的各種活動。臨回中國時,二位老人感慨萬千。可見在關懷他人的過程中,已在他們心裡撒下了福音的種子。 李鳳仙:在關懷中總是要思念上帝十字架上的愛,十字架上的愛是我們能夠堅持不懈地做好關懷工作的動力。任何憑著個人的血氣或短暫的激情去愛人,不僅沒有多大意義,也堅持不長久。 宣傳組:最後請談談你們關懷同工組目前的情況,以及今後的服事方向? 李鳳仙:感謝主!作為教會一名關懷同工,今年我特別要為關懷組感恩的是:上帝不斷添加新人到關懷組。如今我們教會有19個小組,每個小組至少都有一名關懷同工,有的小組甚至二、三名關懷同工,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感恩的。關懷同工人數大大增加,教會被關懷的人也越來越越多,上帝的愛充滿我們教會,那麼我們教會就一定被上帝祝福。 第二點我特別感恩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關懷服事當中。教會一直在為年輕人的事工禱告,上帝聽到了我們的呼求,他不斷興起年輕人並引導年輕人投身教會關懷事工和其他的事工。這更讓我們確信上帝是信實的,他的應許永不改變。 第三點我特別感恩的是:關懷同工的靈命在不斷成長。謝謝教會牧師的牧養和支持,我們關懷組有靈修、有培訓營會。通過培訓不僅讓我們知道關懷工作的重要性,更讓我們懂得在關懷事工中要仰望神,仰望十字架上的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上帝那裡支取愛的力量,在關懷中越服事越甘甜,在服事中不斷成長。 宣傳組:謝謝鳳仙姐妹和鋼建弟兄的分享!歡迎有同樣心志的同工加入到他們的行列,成為關懷組中的一員。

2016上半年同工退修會訪談記錄

訪談對象:教會長老吳以龍、同工會主席張德銘、庶務組長全秀石 記錄整理:宣傳組許筠 2016年4月2日Northcote浸信會華語堂召開了上半年同工退修會。在退修會上,賈牧師講道的內容是“從以斯帖記看事奉的生命”,牧師分別以“我們的使命”和“我們的路徑”作了兩場短講,並印發了馬鞍峰教會關於培養成熟的教會會友及事奉者的補充材料,以及門徒訓練工具書等讓大家學習。許多參加者反映本次同工退修會有很大收穫,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為此,教會宣傳組對新老同工進行了訪談,並記錄整理如下: (1)宣傳組:首先,想請各位介紹一下同工退修會是個什麼概念?為什麼稱為退修會? 吳以龍:退修會就是需要我們從職場工作中暫時退下來放下工作。讓我們能夠專注在教會,神的事工中,一同學習,探討,以期在所擔負的事工中,能夠做得更好,更得到神的祝福,做得更喜樂。 張德銘:我們教會的同工退修會已有十幾年的歷史了,最近幾年一般是一年召開兩次,上半年的退修會以靈修、培訓為主;下班年的退修會以團契生活為主,一般會邀請同工家庭參與,大家一起遊玩、休息,學習彼此服侍的功課,比較放鬆。 全秀石:我是去年信主受洗的新同工,這是第一次參加教會的同工退修會。覺得教會的靈修會與我以往參加過的各種形式的會議有很大不同,屬世的會議比較講求個人、自我,牽涉很多利益關係。加入教會後,我感到很平安,非常有歸屬感。 (2)宣傳組:今年的同工退修會為什麼選擇這個地點?與往年相比有什麼特別之處? 吳以龍:選擇這個地點,當然有其目的和想法。就是讓我們同工來看看Balmoral 浸信會的地點和內部設施,也讓我們一起向神禱告,求神的聖靈向我們啟示,是否這個地點確實是神要我們開展的一個新的福音站(分堂)。讓我們禱告,安靜的等候神的回應。 張德銘:選擇遠離本教會的陌生地方進行靈修,可以使大家拋開平時的繁雜事,靜下心來專心仰望神,更專注於神的話語和教導。也為我們在Balmoral 浸信會植新堂作預備。 (3)宣傳組:在本次同工退修會上,賈牧師作了兩場短講,並印發了一些有關培養成熟會友、事奉者及門徒訓練的補充材料。請大家談談這次靈修的主題,以及自己對靈修的感受?有哪些收穫? 吳以龍:我深深覺得賈牧師的兩場短講以及印發給我們馬鞍峰教會的補充材料, 很激勵我們委身在教會的服事, 也讓我們對參與教會服事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當然每個教會都有他不同的特性, 因為地點不同, 文化不同, 人種不同, 宗派及弟兄姐妹的背景也不一樣。所以, 不見得馬鞍峰教會的經驗可以完全適用在我們教會中,但是很值得讓我們參考作為借鏡。 透過以斯帖的作為, 讓我們很清楚每一位屬神的兒女都有神賦予我們不同的使命和責任。我們要勇於承擔, 不能藉各種個人的理由推卸或逃避。只要是合神心意的服事, 神必會為我們預備, 裝備我們所需的一切, 為我們排除攔阻, 引導我們前面的道路。 透過此次同工退修會, 也讓我感覺到, 我們時時要親近主, 一面服事, 一面聆聽主的聲音, 尋求主的帶領, 看我們目前所委身的工作, 是否真的是神要我們做的, 或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決定的 ? 張德銘:這次靈修的側重點在於恩賜和順服,我們要學習以斯帖,善於把握服事神的機會。神會給每個人不同的恩賜和侍奉的機會,如果你拒絕或錯過了,會有其他的人來做。神不會因為人的不順服和怠惰而失去什麼,但人卻會因自己的選擇而失去服事神、榮耀神的機會。因此,我們要時刻裝備自己,隨時聽從神的呼召。 全秀石:通過這次退修會學習了不少東西,特別是在靈命成長方面,有比較明確的引導。對於怎樣提高靈命,有一套方法論。讓人明白現階段要做什麼,以及在屬靈上要達到的目標。此外,還學習到以斯帖的順服,在關鍵的時候作出正確的決定。其實,不管人的能力大小,神都是有目的地揀選人來服事他的。在特定的時間內,神會給人服事的機會,讓每個人都可以發揮最大的作用。 (4)宣傳組:在靈修、學習結束後,大家進行了分組討論,請談談目前教會服事和事工開展過程中,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又是如何克服和解決的? 吳以龍:服事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不要想馬上解決。放在心中,向神禱告,求神指引。用時間換取空間。隔一天,隔一週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了。誠如聖經雅各書上教導我們的: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 教會事工的開展, 需要先有負責的同工, 而且是恰當的同工, 應該也是神所認為合適的同工。否則這項事工將不容易成功, 不合乎神的心意。事工是需要去做, 但是需要有適當的人去負責, 如果任由不適任的弟兄姐妹去擔任不適當的工作, 很容易會造成教會的傷害, 傷害到其他的弟兄姐妹。所以我認為這方面需要特別留意小心。 張德銘:在教會的事工開展和服事過程中,遇到困難和問題是很自然的事,也是必不可少的,是神給我們的考驗和磨練。這麼多年的經驗告訴我,擺正位置和心態非常重要。在服事中,我們要時刻以神為中心,把神放在第一位,要抱著“為神而做”的服事心態,不是為某人或某個團體而做,更不是顯示自己的才幹和保證個人的利益。我們要學會甘心樂意地付出,因為神已先為我們擺上,我們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呢?我想只要擺正了心態和位置,出現的困難和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全秀石:在我們組的討論中,談到了會議太多,許多實際問題卻得不到解決。建議減少不必要的會議,只召集有相關同工參加的具體會議,以提高開會效率。一旦任務明確,就放手讓同工去做。加強門徒訓練和同工培訓,讓更多同工參與教會管理。 吳以龍:雖然我們都知道開會很花時間, 但是有許多事情還是必須要經過大家討論, 交換意見, 甚至需要大家安靜下來向神禱告,而不是凡事都透過投票決定。開會需要控制時間, 把握重點, 達到效率 … (5)宣傳組:在幾十年的信仰生活中,您認為最重要的是什麼?在漫長的事奉經歷中,應如何堅守神的道?如何學習與其他同工配搭,更好地事奉主? 吳以龍:我在本教會27年。經歷許多波折,風浪…… 但相信神是信實、慈愛的。祂一直看顧著我們的教會,以及堅守崗位的弟兄姐妹。每個人都不完全,但我們要學習彼此包容,代禱… 求神憐憫我們的軟弱和不足。如果為了一些不屬於真理上理念或意見的不同,就離開教會,甚至另立教會。這是不蒙神喜悅的。所以我們在參與教會服事上,要互為同工,有正確的服事、委身觀念。不要堅持己見,要懂得謙讓、包容,看別人比自己強。當然屬神的真理必須要堅守,那是不能妥協的。27年了,還是有許多功課仍在學習中。屬神的功課是一輩子也學習不完的。彼此互勉,此代禱,求神憐憫! 張德銘:我前面已經談過,還是“擺正自身位置,抱著服事心態”,與其他同工團結友愛,互幫互學。在服事中,不能把個人的意見和情緒帶進來,有太多的怨言和不平,以至給工作造成許多不必要的麻煩,給新同工或慕道友帶來不好的影響。只要有了正確的心態,就能謙卑虛己,與其他同工彼此配搭,精誠合作,就能實現我們共同的目標,更好地服事主。 全秀石:雖然我任職庶務組時間不長,只有幾個月,但我感覺新老同工之間的彼此搭配和互相幫助,只有在教會才能看得到。比如每次有新的服事和事工,我的前任呂鶯姐都會耐心地講解和示範,甚至親自帶我做一遍,讓我感到很溫暖和踏實,更有信心做好主的工。 (6)宣傳組:退修會上談到了教會人員增長目標:在一兩年內,爭取達到400-500人。今後會有更多新會友、新同工加入教會的服事。作為資深的基督徒和靈命上比較成熟的門徒同工,您們對新加入教會的會友、事奉者有什麼勸勉和期望? 吳以龍:對新同工,首先熱烈歡迎他們的加入!但也鼓勵他們不要急,也不要一下就答應很多服事。一樣一樣慢慢地來。在服事中聆聽神的聲音,如果需要調整事奉的方向,就要順服!再次強調謙卑的重要。做為神的兒女,成為同工的一份子,我想「信靠,順服」是很重要的。 全秀石:目前教會已有17個小組,而且還在不斷分拆和擴大,這個目標很容易達到。比如我們Emunah小組就有許多年輕人願意出來參加服事。包括新來的慕道友等,都懷著單純的信心,對教會很有歸宿感。 宣傳組:訪談到此結束,謝謝各位參與!

袁瑒博士專訪輯錄(下)

宣傳組: 近年來, 你全力投入中國教會史的研究與創作,致力於內地會期刊《億萬華民》的編譯事工, 力圖把中國教會過去的使徒行傳記載成冊。請你談談這項偉大工程對當今的中國教會和海外華人教會的跨文化宣教,具有什麼價值和重大意義? 袁瑒:一百五十年前,戴德生成立中國內地會之初,西方基督教國家對遠東知之甚少,他為了介紹中國禾場的情況以及福音事工的進展,彙集了眾宣教同工寄回來的書信和報告,以期刊的形式展現給英國會眾。這份以《億萬華民》(China’s Millions)命名的月刊及其前身《不定期報》(OccasionalPaper)跨時八十餘年,保留了大量鮮活的宣教史實。然而,隨著內地會撤離中國大陸、轉往東亞各國,這些舊期刊漸漸淡出英語世界讀者的視野,被送進各國各城的檔案館的角落塵封土埋。 我從2005年左右,因著閱讀黃錫培前輩整理的內地會宣教士小傳,開始知道這份會刊的存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我從奧克蘭開始, 走遍悉尼、墨爾本、香港和新加坡的檔案館, 不斷搜集這套珍貴的文獻資料。為了幫助中國各地教會尋找他們的屬靈之根,我開始嘗試將這套史料翻譯成中文,並加上自己這個21世紀的華人信徒的感悟之語。承蒙《時代論壇》週報社長的信任,一個叫《史卷宣情》的編譯專欄從2006年起進入香港讀者的視野。 這份史料的重新問世,不僅為寧波教會修訂寧波教會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而且也引起了溫州教會的注意,為他們正在整理挖掘的溫州教會史提供了珍貴的補充資料。還有浙江的教會也把從《億萬華民》中選輯出來的相關報告,作為修訂當地教會史的重要依據。 一份叫《教會》的國內基督教雙月刊的編輯注意到這一翻譯整理成中文的史料系列,希望能以簡體字的形式從2012年起轉載並繼續連載這套文獻,以便讓更多內地信徒有機會認識家鄉的教會史。時至今日,這個歷史專欄已經進入第四個年頭。通過各地讀者的回饋,期刊的編輯同工,越來越看到這套英文文獻的價值,以及將之翻譯、編輯、修訂、注釋成中文史料的重要性,加上由中國信徒撫今追昔之下生出的反思和借鑒的屬靈意義。 和內地會宣教士後人以及omf同工在內地會150周年慶上的合影 這四年裡,我也曾效仿黃錫培前輩,用《億萬華民》上的史料,還原出我們北岸浸信會建堂牧師唐震聲(JosephThompson)在浙南宣教三十二年的生命見證。這段歷史的重現,讓今天在此聚會的數百名中西會友撫今追昔,感慨神在堂會史中的奇妙作為。歷史成了我們的新聞! 在這四年裡,我也收到國內學者的來信,諮詢來華宣教士的生平資料。說明這份屬靈期刊上的專欄吸引了更多的國內學者來查考這套文獻,並研究內地會的歷史。我觀察到,日漸成熟壯大的中國教會,已經開始摸索跨文化宣教的途徑,這些曾經發生在神州大地上,由西方宣教士向中國先祖傳福音的點點滴滴,都成為可借鑒的先例,並激勵後人的榜樣。 《億萬華民》的編譯事工讓我們看到,用腳掌和生命書寫教會史的宣教士固然令人難忘,用油墨和紙筆書寫教會史的幕後英雄也值得紀念。因著他們的勤奮和忠誠,不僅把中國教會過去的使徒行傳記載成冊,也為中國教會未來宣教前景的開拓提供了教材。這些內地會文字事工的精兵生前,恐怕難以預計到枯燥的排版和校對會產生出怎樣的“宣教價值”,而今天,這套重現人間的史料已經成為中國教會長遠的祝福。 宣傳組:去年你做了人生的又一個重大決定,就是決定加入OMF(內地會)海外基督使團,成為一名少有的華裔宣教士,通過學術研究來參與普世宣教。請談談你的心路歷程和個人見證,以及你今後事奉的方向?我們也很好奇,你已經是一名多產的基督徒學者暨作家,為什麼會想到加入一個宣教機構,加入之後的事奉,和過去又會有什麼不同? 袁瑒:是的,成為自由撰稿人,承接各樣的課題或項目,確實曾經是我的理想生活狀態。神非常恩待我,但祂也會在每一個新的階段提出進一步的挑戰。參與宣教有各種各樣的方式,以前我覺得用金錢支援就可以了,但是神似乎對我說,“我不僅要你的錢,也要你的人。” 我從來沒想過,一生的志業會與OMF有關。是神在遠處看到了我,並通過二十年間一系列的“巧合”帶領我直到如今。首先,1995年,我進入的第一個紐西蘭家庭的女主人,是內地會宣教士的女兒JoyHewlett ;1996年,Joy的先生,曾擔任紐西蘭內地會主任的John Hewlett牧師為我施洗;1997年,我開始為祖父母為首批澳洲內地會宣教士的David Goold作查經傳譯;2001年,我遇見從臺灣退休的內地會宣教士蘇美恩(Anne Scott),讓我見識到何為道成肉身的宣教;2005年,我結識了一位文字事工前輩,鼓勵我閱讀並撰寫內地會宣教士的生命故事;2007年,我陪同一位內地會後人到她的中國故鄉尋根,卻找到了自己的祖籍;2008年,我發現我的母會竟然是一對在浙南服事三十多年的內地會宣教士JosephThompson夫婦所創建的;2009年,我選擇內地會歷史作為我的博士論文課題,開始採訪一系列OMF同工,並被他們的屬靈生命所吸引,這篇論文將以《中國之後何處去?》的書名正式出版。這一系列的“巧合”或者“淵源”,都把我推向了OMF,使她成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記得我和教會中一位姐妹分享起加入OMF的事,她有點困惑地說:“因為OMF是宣教機構,所以你這作家加入後就變成宣教士了?”我想了想回答說:“不是,應該說因為我對宣教有負擔,才會加入一個宣教機構。”如果說自由撰稿人是獨行俠,成為宣教機構的成員則是團隊合作,我可以通過OMF這個國際平臺,更有針對性地服事世界各地的眾教會。 與內地會赴臺灣的宣教士蘇美恩(AnnScott)的合影 去年十一月,我應邀赴香港參加了“中國內地會-海外基督使團成立150周年紀念大會”,可謂盛況空前。約有一千名教會領袖濟濟一堂,回顧紀念神過去的信實,以及未來的應許,正呼應了內地會“耶和華以勒、以便以謝爾”這一跨越古今、活在當下的宣教傳統。我有幸在三個場合中,為一位父執輩的北非領袖做傳譯,其中有一場以會眾的流淚禱告為結束。 在香港千人大會上傳譯 接下來,又奔赴臺灣參加“內地會1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由中原大學為東道主、宇宙光與臺灣內地會辦公室聯合舉辦,在這個難得的平臺上,我作為首名外籍學者作了重要發言。這次研討會使我們這些在天南海北彼此仰慕的“歷史*文字工作者”能夠當面交流探討。十年前為我的處女作《無名的麥種》寫序言的查時傑老師,這次出任我的評論人,仍是一如既往地“有恩典有真理” 。 我從未想過,可以通過學者的身份參與一個宣教機構的事工。但是神以他的大能與智慧向我揭示,宣教研究在“護教性”(apologetic)、“學術性”(academic)、“宣教性”(missional)和“動員性”(mobilisation)四個方面,起著日漸重要的作用。首先,眾教會急需具備專業資格的基督徒學者從聖經史學觀與非信徒學者進行有效對話。其次,我希望能運用在亞洲宣教150餘年的OMF案例分析,培訓裝備亞洲眾教會從事跨文化宣教,而且內地會的故事對遍佈全球的華人教會尤其有果效。最後,我也希望能繼承無數優秀宣教士作家的傳統,通過文字激勵一代又一代基督徒進入宣教禾場,也幫助亞洲教會在發現自身歷史的同時投入跨文化宣教。 臺灣學術研討會上的合影照片 十九世紀的宣教士必須離鄉背井、遠渡重洋,才能進入宣教禾場。但是近兩個世紀以來,宣教模式經歷了極大的改變。隨著科技、傳媒和交通的進步,電腦桌可以成為事奉全球的“朝門”。以“留守宣教士”的方式起步的優勢之一,便是最大限度使用宣教經費。這些年來,我一直通過網路促進全球華人教會對宣教事工的理解和反思。我的第一個內地會文字專案也是在奧克蘭的家中完成的。 我未來的事工方向包括:以翻譯、寫作、評論、研究、證道、教授、工作坊等形式動員海內外的英語和華語教會的宣教事工;編譯、彙集、並評論1950年以前的內地會文獻;協助亞洲教會通過挖掘自身歷史而投入跨文化宣教,建立對宣教運作的全面認識。 宣傳組: 作為一名優秀的基督教作家,最後想請你從自身感受來談談對現今基督教文學寫作的看法和願景。 袁瑒:在剛進入這個領域的時候,我自覺文字事工(尤其是「文學性」的),在神國的拓展中始終是輔助性的。我們所作的不過是填補空白的工作,使華人教會中「沒有過」的成為「有過」。這一空白雖然不是要塞,卻仍是神國的領土;基督徒若不起來寫作,等於把這片領土拱手讓給了魔鬼。這一空白不被填補,福音雖然照樣廣傳,只是華人文宣這幅拼圖便有難以言喻的遺憾。但是這些年下來,我的看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看到網上和微信群中轉發我十年前的文章,當有人為我十年前的作品而擊節流淚,當看到在搜尋引擎裡輸入某些宣教士名字之後唯一能找到的竟只有自己的研究成果,我覺得文字事工和研究工作具有佈道和教導所無法取代的價值。一場好的佈道可能會同時吸引幾萬人,但是好的文字作品卻可以流傳幾十甚至幾百年。能言善辯的慕道友不一定願意和信徒唇槍舌戰,甚至不願意走進教堂,但卻有可能因為精讀一本書或一篇長文而慢慢悟道。有些敏感的地區,人不能去,但是文字可以去;文字都去不了的地方,聲音可以去,因此福音廣播稿也有其獨特的價值。 為OMF國際總主任傳譯 要使文字事工在宣教文化中佔一席之地,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也許我們這個世代,仍和我們的先輩一樣,只是鋪路的一代。從事文字事工的人,和任何一個跟隨主到十字架下的門徒一樣,都要經歷常人無法體會的生存寂寞。若沒有願意為主付出「枉費」的代價、沒有為主「癲狂」的心志,沒有一點「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傻勁,便不可能為主作甚麼大事,主也很難通過我們做甚麼大事。作為基督徒作家,我們比普通作者幸運的是,神是我們起初的讀者,也是我們終極的讀者。 宣傳組: 謝謝你的分享!你的個人見證已是最好的宣教。 袁博士作品《無名的麥種》 結束語: 採訪結束了,內心卻留存著感動。從袁瑒姐妹身上,我們不僅看到一個基督徒作家的堅持,而且看到她對宣教事工的負擔。當神呼召一位工人,必然要裝備他,並供應他的需要。每位OMF同工都必須籌足100%的經費才能正式參與事工。如果你有感動成為她的事工夥伴,請在翻譯、寫作和研究上給予她鼓勵和支持,協助她推廣相關事工,或做經濟上的奉獻,並為她的上述事工代禱。 國內一位著名的牧師兼寫作人說過,凡是不曾以信心回應基督十字架的寫作,都不過是在人類的歷史上作偽證。我們需要屬基督的中國人,我們更需要中國的C.S.Lewis、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耶夫斯基,也許不是我們,而是下一代。但神給我們的異象和呼召已經開始了。盼望我們大家彼此激勵,走在這個屬天的異象中。

袁瑒博士專訪輯錄(上)

我們身邊圍繞著許多雲彩般的見證人,為了神國的事工,甘願奉獻自己,十數載如一日,默默耕耘,用自己的生命去為主作最美好的見證。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我們教會的袁瑒(Sylvia)姐妹。 袁瑒姐妹笔名亦文,她曾经以歷史小說《無名的麥種》获得2005年度湯清基督教文藝獎文藝創作年獎; 近年又傾力投入中國教會史的研究與創作,從百多年前的內地會(CIM/OMF)期刊《億萬華民》(China’s Millions)中追寻當年宣教士的在華足跡,翻译并创作出一篇篇学术论文和文艺作品,把中国教会过去的”使徒行传”记载成册,为中国教会未来宣教前景的开拓提供了教材。 是神在遠處看到了她,通過二十年間與內地會的一系列“巧合”的帶領, 袁瑒姐妹于2015年正式申請加入OMF(內地會),準備以學者的身份參與一個宣教機構的事工,投入跨文化宣教的學術研究與動員。 目前,她通過梅西大學為稅務局和勞工部等機構撰寫了不少政府報告,她目前著手的一個研究項目則來自內政部,為新西蘭早期華僑教會撰寫正史,意義深遠,令人拭目以待。 為此,教會宣傳組對袁瑒進行了專訪,以下是具體報導: 宣傳組: 袁瑒姐妹,平安!今天終於有機會採訪你了。很多人都知道你曾經憑歷史小說《無名的麥種》奪得2005年度湯清基督教文藝獎文藝創作年獎, 首先想請你談一談你創作這部小說的動機和使命? 袁瑒:我從小喜歡歷史和文學,出國後主修社會科學,但我從沒想到過,這些知識和學問可以用來事奉神。在教會裏,我的服事一向是口頭傳譯和查經分享,幾乎沒寫過什麼文章。但是,通過《無名的麥種》一書的創作,神讓我越來越珍惜自己的特別恩賜:“為什麼神讓我接受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訓練?”“為什麼神讓我經歷宣教士的生命見證?”“為什麼神給我這些文史知識?”“為什麼神給我這些寫作技能?”“為什麼神讓我接觸中西方兩種文化?”甚至“為什麼神使我生為一個中國人?” 同時,神也讓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使命:“誰是我的鄰舍?誰是我的弟兄和姐妹?”“我當如何用神給我的恩賜去服事他們?”我喜歡看戲,也愛看小說,看到好戲和好故事,心中充滿了盼望:什麼時候,我們可以有基督版的《牡丹亭》和《紅樓夢》。看到西方文藝作品時,我的感慨就變成了:什麼時候,我們可以有中文版的《復活》和《簡愛》。不論主內還是主外,有關傳教史的文藝作品十分罕見。而非基督徒作家對傳教士的歪曲,令我無法繼續作一個純粹的讀者。往往掩卷之餘,都要加上一聲長歎——如果我們基督徒不拿起筆來,發出一些和這個時代不一樣的聲音,這便是世人所能接觸到的唯一資訊了。 《無名的麥種》便是這樣一種嘗試。神喜歡使用軟弱貧乏的人,當他在遠處看見我的時候,我只受過初三的語文教育;我雖然愛好文史,卻從未受過正規的寫作訓練和史學訓練,也從未發表過小說;出國多年,我的語文水準更是不斷下降。雖然盡我所能演繹了這段歷史,但在駕馭文字、把握史料和人物塑造上仍有許多缺陷;我也深知,我的背景和經歷也決定了我將來的取材和表現手法。所以我一直希望這部小說,是一塊能引出美玉的磚,激勵更多的弟兄姐妹起來為主所用,以不同的題材和體裁來改變世人心靈的土質。   宣傳組:當《無名的麥種》獲獎時, 你一定感到很幸福吧。除了感謝神的恩賜和帶領之外,請談談你當時的獲獎感受? 袁瑒:一個冬日的傍晚,我參加完聚會回家,收到了一封新郵件,原來是湯清基督教文藝基金會的獲獎通知函。那一刻, 我無法相信神的安排,竟是如此奇妙—《無名的麥種》出版的那個月,正好是我移民紐西蘭的十周年;而頒獎典禮安排的日子,又正好是我受洗的十周年。早在十年前,神就在遠處看見了我,開始預備我,就象他看見無花果樹下的拿但業一樣。我還沒有認識祂之前,祂已經認識了我。回顧過去幾十年,我不得不說,這位天地的主宰,在我未出母腹的時候,已經曉得我,為我訂下了一生的計畫。 校園出版社推薦這部小說參加湯清文藝獎後,作為作者,心中常有患得患失的顧慮。但神讓我看見,一時的榮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祂對我一生的計畫和旨意。領完獎後,我仍當回到我的書桌前,繼續筆耕不輟。《無名的麥種》的男主角曾說過一句話:“都說要把最好的獻給神,有什麼比年輕更好呢?”人生能有幾個十年?求神幫助我,學會數算自己的日子。 這次獲獎,除了感謝那位在遠處看見我的神,還要感謝所有鼓勵支持我寫作的親友家人、弟兄姐妹、屬靈前輩和編輯文友,也感謝湯清文藝獎的評委對這部小說的理解和認可。這部小說由大陸作者完成,臺灣書房出版,又在香港獲獎,兩岸三地在主裏同工,何其美好!不過,我更想說的是:真正配得大獎的,應該是那些默默無聞、來了又走了的傳教士。在中,我曾感歎,“寫作是寂寞的,做基督徒也是寂寞的,做一個基督徒作家就更寂寞,不要說是基督徒歷史小說家了”。但是,傳教士的道路更是孤獨之旅,尤其是那些拓荒先驅們;比傳教士更寂寞的,還有那位曾經道成肉身的神。很多主內的前輩,都有類似的感歎:文字事工,必須有一股傻勁才能作得下去。讓我們為我們的主犯傻吧,癲狂吧;因為我們的主曾經被人當作最大的傻子和瘋子。

董永俊牧師訪談記錄

今天是我們浸信會華語堂按立牧師的大喜日子。教會宣傳組採訪了董永俊牧師,以下為這次訪談的記錄。 宣傳組:首先,能否請你簡單介紹一下你的日常生活? 董牧師:我家裡有一问個太太、兩個孩子、三位老人,一二三,簡單吧。我吃的簡單,穿的簡單。不是我不想吃大餐,而是太太不讓吃,哈哈。平時除了探訪外,主要是教會和家兩點一線。有時間的話,喜歡和夏冰一起走走路,尤其喜歡去野外走山路,這裡叫Hiking吧。全程19公里的Tongariro Alpine Crossing,我們就走了4次。 宣傳組:下面想請您談談您是怎樣信主的?或者說你信主的心路歷程? 董牧師:我們是94年底來紐西蘭的。95年初我開始找工作,太太進奧大讀書。一天,她告訴我一位奧大同學邀請我們參加一個家庭聚會。我抱著多認識人的心態,參加了有生第一次小組聚會。當晚有4個家庭,另外3家都是來自臺灣的基督徒,其中兩人曾服務於國軍,就是我們說的“蔣匪軍”。雖然感覺聚會挺好,但心中有疑問:他們會不會是臺灣間諜呢?聚會是不是有什麽目的? 聚會內容早就忘記了,但有一件事我忘不了。臨近結束,邀請我們的李弟兄問我們有什麽需要,可以為我們禱告。當時我正在找工作,我是學工業自動化的,CV發了很多,面試也不少,就是找不到。於是,我就隨口說了句大話:我需要找工作,要是禱告能找到工作,我就信神。 結果,幾周後不僅有了工作,而且令人難以置信。5月初的一天,我接到NZ最大的漁業公司Sanford的電話。我按預約的時間去了他們公司。接待我的是公司的運營長,只簡單地聊了幾句我的情況,就問我什麽時候可以開始。我說,現在。他說,好,你明天開始,並說We pay you 200 per day。因為我知道紐西蘭的工資是按周算的,所以當時就聽成是每週200,心裡嘀咕了一下,200太低了吧。之後知道是每天200,就是年薪7萬。那是1995年,大約相當於現在的15萬吧。 如此簡單,我就突然有了一份高薪的工作。後來才明白這是神的恩典。當我告訴李弟兄找到工作時,他馬上說:“那你該信主了吧。”嗨,當初說的大話收不回來了,我不好意思拒絕,就說:“信吧。”就這樣,我莫名其妙地找到了工作,又稀裏糊塗地做了決誌禱告。 無論如何,神通過這樣奇妙的方式讓我留在了教會,從一個將信將疑者逐步變成了耶穌的門徒。從95年4月我們一家來到“北岸浸信會”,到95年10月我和太太受洗,再到今天, 20年在同一間教會,從慕道友到牧師。 问:大家比較感興趣的是在你職業生涯發展到頂峰時,神是如何呼召您放棄一切來跟隨主作全職事奉的?請談談您的蒙召見證? 董牧師:認識神以前,高收入的工作是我追求的目標。信主後,神讓我逐步輕看以前認為光彩而努力追求的名、利。我們的神是大能的神,只要我們願意信靠祂,祂就會親自帶領保守。 我96年底開始做房產仲介。這一行最忙的是週末和晚上,我也曾有過主日是否工作的掙紮。可是,當我決定主日和晚上只留給教會和家庭時,神就幫助我不需要在主日上班。2000年,神給我機會專門做開發項目,有公寓,也有小區。經過分工,我禮拜天休息,不需要工作。此後經常有人問,為什麽你這個地產仲介禮拜天和晚上不用上班,也不用帶人看房子?這當然是神的作為和祝福啦! 2006年初我開始做傢俱生意。熟悉傢俱行業的人大概知道,生意量最大的時段是周日。可是開張前我就決定週六下午和周日不營業。這樣與眾不同的作法,不是因為我比別人厲害,而是從第一份工作開始,神就通過不斷彰顯祂的大能而讓我明白:任何工作若不是以神為中心,都沒有意義,也不蒙神的祝福。 當我把主日和晚上的時間交給家庭和教會服事之後,神的供應並無缺乏。信主若干年後,我和太太認識到吃住並不需要那麽多,能給出的才是我們擁有的財富,不然就是財富擁有我們,財富反成了我們的主。 2004年以後,我在教會服事的時間越來越多,好象全職事奉是順理成章的事,其實不然。有一次,我去參加一個特會,一位素不相識的姊妹說:“你是牧師吧?”聽她這麼問,我就笑了,心想:我看起來很傻嗎?那時,我認為傻子才會做牧師。在教會生活中經常耳聞目睹傳道人生活窮苦,待人又謙卑,似乎沒有個性,聰明的人怎麽會去做牧師呢?我蒙召時12歲的女兒就問:“爸爸,那我們以後是不是就要很poor了?”我說:“為什麼?”,她伸出兩隻手:“你們牧師不都是說‘我們的財寶都在天上’嗎?”。 我曾有機會接待一些名牧,象康來昌、李順長、陳世協等牧師。當我問他們做牧師的感受時,他們異口同聲回答:這是最蒙神祝福的道路。我心想: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所以,雖然神給我祝福,我也願意參與服事,但對全職事奉我一直沒有感動。直到2010年10月,我相信是神的時間到了,聖靈賜下能力幫我作出聽從神呼召的決定。 一直有弟兄姊妹問我,神是怎麼呼召你的,有什麼異夢嗎?還是有什麼大光照了你?我說都沒有,神用祂的話語呼召了我。保羅說:“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祂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神對我的呼召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生命改變的過程。我逐步清楚地認識到,能事奉全能的上帝,是人生最有意義的事。 宣傳組:在你過往的經歷中,神給你哪些恩賜和裝備,可用來服務於今日的教會? 董牧師:我原來以為自己有些恩賜、能力,但開始全職事奉後,我自以為強的那些方面,神都不用,神專門用我的弱項。傳道人,不是靠自己能做什麽,這是我開始全職事奉之後的體會。 比如,我平時不喜歡串門,不喜歡與人拉家常,但是教會就是需要我關懷探訪。我也經常看著青年人就著急,這大概與我兒子是青年人有點關系,但是,有一段時間教會就是需要我去關懷青年事工。神讓我更明白一切都要依靠祂。 感謝主的憐憫!祂知道我不行,祂就親自動工讓我明白,除了信靠祂,別無指望。除了傳揚祂,別無更有意義的事可做。也讓我認識到我這個罪人,沒有什麽良善可以誇口的,除了披戴基督,讓主展示祂自己給世人,我還能做什麽呢? 2010蒙神呼召後,我到克裡神學院接受了三年的神學裝備,拿到了畢業文憑,後來又修了兩個應用神學碩士的PAPER。我至今記得校長Charles Hewlett的一句話:“你們來神學院主要不是來學習怎樣講道,而是來學耶穌的。”其實,不光是在神學院要學神,我每一天的事奉都是一個學神、被神不斷改變、陶造的過程。 宣傳組:工作和家庭都是服務的工廠,您上要贍養老人,下要培育子女,還有和諧的夫妻相處之道,您是如何兼顧工作與家庭的服侍的? 董牧師:家裏有三位老人,都有各種身體軟弱,免不了經常去醫院,加上老人各自的情況不同,真是需要恆久忍耐。舉個例子,我岳父今年82,腦子常犯糊塗,上週二把一個塑膠壺拿到煤氣爐子上燒化了,滿房子怪味,還好及早發現,免除了一場火災。我沒說一句話,就和夏冰趕緊換新壺,清潔場地,看看他們有沒有燙傷手。其實,神在每一個生活的細節都給我們要學習的功課,我們就要盡力做好自己所能做的。信仰不是只在教會裡活出來,而是在家裡同樣要活出來。 孩子的成長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每遇到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時,我們就回到神的話語裏一起禱告。我們和兩個孩子晚飯後常常坐在一起交流。我們認為孩子的品格和個性的培養教育遠重于他們的學業和好的成績。學校有學的課程,不參加課外補習班;對於孩子的興趣愛好,需要他們自己儘量解決時間、交通安排。家長和孩子都不應把功課、愛好當成主一樣圍著團團轉,以至忙得沒有時間靈修、服事,也沒有時間休息和思考。 如果有時間,夏冰和我會外出散步。其實走路是次要的,主要是一起說說話。信主後,尤其是最近這幾年,屬靈方面的分享是我們的主要話題。因此,在家庭和教會生活中,我們都更能相互理解,達到默契。 家庭就是一個小的教會,家裡沒有愛又怎麼能在教會這個大家庭服事弟兄姊妹呢?所以說,家庭和教會的服事是統一的、分不開的,而不是對立的。 宣傳組:請您談談目前在教會服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和困難是什麼? 董牧師:這要從兩方面來說。一是自己這個方面。傳道人也是人,是人就有軟弱。人與生俱來的罪性,比如自私、驕傲等都會存在,在服事中也會有掙扎,但這並不完全是負面的。正因為軟弱,才需要凡事依靠神,成聖的過程就是依靠神的大能勝過軟弱的過程,所以有掙扎不一定是壞事。 二是會友這個方面,他們也有軟弱,教會裡也會出現紛爭,事工也面臨各樣的困難。但我常從弟兄姊妹的軟弱中看到我自己的影子,他們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提醒自己進行反思,從中可以學到不少功課。 其實,如果用永恆的眼光來看服事中的挑戰和困難,那些難處就不算什麼了。我們常說今生是為永恆做預備的,怎樣預備呢?肯定不能在溫室裡、在一帆風順中預備。萬事都互相效力,讓愛神的人得益處。 宣傳組:牧師與社會上的其他職業有何不同? 董牧師:牧師與社會上其它職業有很大的不同。根據以往的經驗,我認為其它職業是靠人,靠自己的能力和聰明才智。社會上的事是由人做決定,以盈利和賺錢為目的,用人不當就炒魷魚換新人,直至達到目的為止。而牧師則是完全依靠神,聽神的呼召,由神掌權做主,做決定。作牧師不是為了名利,更不是為了錢財,而是要學習耶穌的樣式,做僕人服事別人。以塑造人為目的,通過服事神和服事他人,來塑造自己和參與事工的門徒。牧者看重的是天上的賞賜。 若只看人生的幾十年,地上的物質生活確實非常精彩﹑非常重要;若把眼光放遠,人的一生只是生命的一部分,那麼,人為什麼而活?人生的價值是什麼?什麼樣的工作才有意義?若你做的事與神無關,就沒有什麼價值。今生和永生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這一生要為永恆做預備。那麼,接受神的呼召,作神的僕人是最直接的途徑。當然這呼召不是人自己要來做的,而是神的選擇,是神的決定。 回顧我這二十年的信主歷程,是神的手一步一步推著我走,讓我作祂的僕人,是神要我出來服事祂,牧養教會,這是多麼榮幸的事啊!感謝主! 宣傳組:今天的採訪就到這裡,謝謝董牧師! 結束語: 牧師是神的僕人,清楚和順服神的呼召;為人極其謙和;為神子民的益處全然盡忠。 他靠著對神的愛來牧養教會,引導會眾認識神和經歷神。牧者從生命裡自然流露出來的真﹑善﹑美﹑聖,令人心悅誠服。當然牧師也有監督的職責,他要向上帝負責,也要向他所帶領﹑服事的人群負責。若信徒和牧師都能做好自己的本分,教會肯定和諧﹑興旺。 讓我們祝願董永俊牧師在新的教牧旅程中得神喜悅,蒙神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