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問答

請問基督教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有那些?

問: 請問基督教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有那些? 答:從某種角度上說,西方現代文明和基督教思想是不可分割的。同樣,在中國近現代的歷史中,基督教對中國社會也是影響極其深遠。 首先,我們先從現代醫療衛生的理念和制度說起。傳教和醫療並重這個思路從利馬竇時代就開始了,因為這也非常符合華人的文化傳統,因為通常在華人習俗中,宗教總是會和救人濟世連在一起。 在傳教士到達中國之前,中國實際上並沒有現代的醫療和醫院的概念。馬禮遜在澳門開辦了中國第一個西醫診所,這讓中國最早接觸到的西方醫療理念。後來,美國傳教士彼得•派克(Peter Parker)在中國建立第一所現代意義上醫院。派克於1831年畢業於耶魯大學,1834年來華成為基督教第一個來華傳教醫生。1835年,他在廣州新豆欄街7號的豐泰洋行內租屋開設“廣州眼科醫局”(Canton Ophthalimic Hospital),又稱“新豆欄醫局”。這是中國第一所新式醫院,西醫自此正式傳入中國。 1837年,伯駕在醫局內向關韜等3名中國人傳授西醫知識,使關韜成為中國第一個“西醫學醫”。從這個意義上講,伯駕又是第一個向中國人傳授現代醫學的外國醫生。 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之前,教會和宣教士們陸陸續續的在中國建立了很多的醫院,也在很多大學中設立了醫學系。後來這都成為中國西醫治療體系的基礎。例如今天在中國非常有名的協和醫院,湘雅醫院,齊魯醫院都是那個時候遺留下來的。 其次我們可以從現代教育的角度來看。中國現代的中學和大學教育是從傳教士們開始的,最早的現代化的大學都是由傳教士開辦的。1880年前後,美國長老會在山東登州開辦了登州文會館,這是一所從小學到中學直到大學的學校,也是中國最早的現代意義的大學。到1949年,中國一共有13所教會辦的大學。比如說燕京大學、齊魯大學、東吳大學、聖約翰大學、之江大學、華西協和大學、華中大學、金陵大學、滬江大學等。目前中國大多數的大學,重要的學科,幾乎都發源與這些學校或者和這些大學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如果沒有當年這些大學,中國的現代化還要很久很久。 基督教給中國教育帶來的最大的改變就是女子教育,比較著名的有北京華北女子協和大學(後併入燕京大學,成為北京大學的前身),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和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這些學校給當是重男輕女的封建體制極大的衝擊,突破了幾千年的禁錮,開了中國女子受學校教育的先河。女學的發展不只是一個單純的教育問題,而且也與一個國家的興盛有關。誠如梁啟超所說”女學愈盛,國家愈強”,女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遠可善種”,於個人,”皆可各執一業以自養”,於國家,“保國保種”,使國富強。 女子教育不僅僅是開創先河,更是培養了眾多的傑出的女性人才 ,比如華北女子協和大學1911年的畢業生丁淑靜曾擔任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全國協會總幹事;1919年的畢業生李德全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衛生部長等等。 基督教思想对中国现代文明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西方传教士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很多新的理念和观点。并且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比如说我们常见的图书馆。图书馆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图书的普及程度和借阅的方便程度常常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指标。在中国古代,虽然也有一些“藏书楼”,但是那都是私人范围的,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图书馆。而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正是经过宣教士的努力建设起来的。在这些现代的图书馆中所推行的的阅览规则,图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储藏技术,给中国传统的藏书楼极大的冲击,对开启民智起来巨大的作用。 中国文化中就有关心残疾孤寡的传统。但是从思想中界定残疾人和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也有同正常人相同的权利却是从基督教思想中来的。基督教宣教士在中国最早开办了盲人学校,并创立了中国的盲文系统。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英国传教士穆威廉(Hill Murray)在北京成立启明瞽目院(Hill Murray Institute for The Blind解放后改名为北京盲校),这是我国第一所盲校。 这所学校的中国盲教员(据说是山东人,叫朱德光;另一种说法是一们姓沈的盲教员和外国传教士合作),将盲字排出北京话的全部音节四百一十多个,人们称它为“康熙盲字”(也称北京盲字“或协和盲字”)。这是最早的汉语盲文的开端。一八九八年,女传教士岳艾美(国藉不详)在福州成立盲校。她以拼音方法制做过一套拼写闽南话的“福州盲字”。 基督教宣教士除了把西方现代文明介绍到东方之外,也不停的把东文文化介绍到西方。早期的宣教士们把中国的论语,四书五经等翻译成外语,带回欧洲。后来,翻译中国文献,汉语典籍成为宣教士一个主要的工作,虽然他们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其他宣教士了解中国问题话,但是无形中他们的翻译,报告,书信,和日记等就成为中学西渐的重要的资料。他们本人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再这样的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事件就是1815 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为了翻译工作,编写了中国第一部英语学习字典《华英字典》。 《华英字典》是世界上第一本英汉-汉英对照的字典,篇幅大内容丰,有丰富的例句及解释,并收录大量成语、俗语。1844年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在他的基础上编辑了《英华韵府历阶》,1847年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又再次基础上编辑了《英汉字典》。可以说,正是由于传教士们的努力,中国的文化才被全世界所了解。

基督教在現當代的中國的發展情況

問:請介紹一下基督教在現當代的中國的發展情況? 答:在民國時期,中華民國臨時憲法中保障了宗教自由,加上當時很多革命人士以及支持革命的人也是新教徒(例如: 孫中山 、宋教仁、廖德山,以至後期的蔣介石和張學良等),因而在民國以後新教的發展比清朝要好,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基督徒人數近70萬人。 這期間有幾件教會歷史中很重要的事情發生。第一件就是天主教教廷在1939年12月8日刪除了祭祖敬孔的禁令,這從神學立場上揭示了信仰和華人文化之間的關係,促進了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 第二件事情就是因為受到“五四運動”所引起的在青年人中比較激進“非基督教運動”的影響,在華教會開始思考脫離差會影響。促進了中國人獨立教會“自治、自養、自傳”的實踐。倪柝聲創辦的地方教會,就誕生在這個時代。而這正是中國當前三自教會的來源。 第三件就是中華聖公會決定在香港按立一位女性(李添嬡女士)成為牧師,然後派往澳門赴任,她成為全世界第一位被按立的女性牧師。當時主要是因為再抗日戰爭時期男性大都參軍,而外國傳教士大都被抓進集中營,為了延續教會事奉的選擇,這件事情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很大的反彈,因為過去女性從來沒有擔任過教會內任何重要職位。後來,經過中華聖公會努力斡旋,這個決定終於得到普世聖公宗其他教省得認同。 這一期間有很多宣教士在中國工作,有很多歷史中著名的人物,也有很多美好感人的故事。書籍The Small Woman(小婦人)和電影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六福客棧)講述的就是傳教士艾偉德的故事。 而從宣教士,到教育家,再到外交家的司徒雷登,他從宣教士,到創辦燕京大學,後來成為美國駐華大使,而後離開中國的經歷就是這一段時間教會的經歷和結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開始進行基督教教會社會主義改造。外國教牧人員被迫離開大陸到香港、臺灣或回到母國。1950年7月,中國基督教界吳耀宗等人聯名發表“三自宣言”,發起了三自愛國運動,號召教會”自治、自養、自傳”,中國教會從此走上了獨立自主自辦的道路。1951年,發動指任過去的基督教是帝國主義侵略工具的控訴運動,切斷國內教會與國外教會的一切聯繫。所謂的外國教會在中國的代理人逃到香港、臺灣和國外,或者被新中國政府驅逐出境。1954年7月,中國基督教第一屆全國會議召開,正式成立了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提出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團結全國基督徒,“熱愛祖國,遵守國家法令,堅持自治、自養、自傳,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方針”。 1957年成立中國天主教愛國會。 1958年各種不同信仰禮儀背景的教會實行“聯合禮拜”。 文革之後,教會活動逐漸趨於正常。今天,中國基督徒主要包括天主教徒,新教徒、還有為數極少東正教徒。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都列在官方承認的五種宗教之中。雖然中國大陸官方實行無神論宣傳教育,但是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政府制定《宗教事務條例》作為政府法規來管理教會活動。 因為文革的影響和歷史的原因,今天中國新教教會分為“三自教會”和“家庭教會”兩個部分。家庭教會拒絕官方的管理和控制,有些地區自成體系,有些地區則完全依靠基督徒自發維持。目前,根據中國官方統計,廣義的基督徒大約有三千萬左右,但是根據很多民間機構的估算,這個數字應該在七千萬到一億之間。

基督教在早期中國傳播的情況又怎樣呢?

問: 基督教在早期中國傳播的情況又怎樣呢? 答: 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到西元一世紀,相傳西元30-40年,當使徒保羅啟程將福音帶給西方,做“外邦人的使徒”的時候,使徒多馬和巴多羅買則向東方進發,將福音帶到中國、印度等地 。多馬去了印度,而巴多羅買則來到中國。而到了西元65-70年,東漢明帝永平年間,有猶太人基督徒和敍利亞教士在中國活動。不過這些都是一些傳說,今天並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 今天學者公認的基督教最早進入中國是在唐朝。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敘利亞修士阿羅本到達長安,受到唐太宗的接見,並被官方允許在長安傳教,被稱為景教。阿羅本本人屬於流傳在敘利亞境內的基督教的一個當時被西方教會認為是異端的派別聶斯托利派(因為他們認為耶穌基督的神性和人性是分開的)。後來一直到845年唐武宗因為篤信道教,下旨禁止佛教、祆教(瑣羅亞斯德教)、景教等外來宗教傳播,景教隨著佛教一起備受打擊,停止了在中國的傳播。在今天的西安,還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到了十三世紀元朝,歐洲十字軍東征,適逢蒙古大軍西征中亞,在「敵人的敵人即是朋友」的想法下,以及唐代以來波斯景教流傳下來關於中國的資料的鼓勵,遠聞蒙古強大的羅馬教廷遂於1245年至1253年間向蒙古派出多明我會及方濟各會之宣教士作聯絡工作。1254年,方濟各會宣教士呂柏克(魯不魯乞)到達上都和林向蒙哥進行宣教,但未能成功。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馬可波羅之父及叔父返回歐洲,並向羅馬教廷提議派遣一百名宣教士前往中國,然而最後只有二人自願前往,且皆在未抵達中國前折返。及至1289年,教廷再派方濟各會宣教士孟德高維諾(Giovanni di Monte Corvino)前往東方各汗庭。1293年,孟德高維諾到達元大都拜見忽必烈,並獲准在大都宣教,由是開始了元代基督教在華傳教之歷史,當時與唐代以來傳入中國的景教被合稱為也裡可溫教。1328年,孟德高維諾死於中國,當時全中國內有信徒三萬人,可見其盛況。終元一代,方濟各會之宣教士不斷來華進行宣教活動,且得元朝政府之信任,然而其信徒仍主要以色目人為主,未能傳於漢人。及至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由於缺乏漢人信徒,元代也裡可溫教亦隨蒙古在中國大陸統治的結束而終結在華之宣教事業。 明朝中葉,葡萄牙人登陸澳門,多明我會及方濟各會再次捲土重來,雖然經過很多努力,但是效果不佳。直到16世紀 ,耶穌會修士才重新開啟了在華的傳教事業。 明朝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耶穌會的方濟各•沙勿略神父到達中國廣東的上川島,但得不到進入大陸的許可,帶著遺憾死在了島上。 明朝萬曆十年(1582年),耶穌會精通天文和數學的利瑪竇,羅明堅兩名神父獲准在中國長時間逗留,他們於1583年首次進入中國。利瑪竇成功在北京覲見皇帝,而且在士大夫中建立良好聲譽和關係,開啟了日後其他傳教士進入中國之門。利瑪竇可以說是基督教在中國傳教的開創者之一。從此以後,中國的大門開始打開,西方傳教士大批來華,一直到康熙年間,在官員和士大夫階層影響極大。 到了清朝中葉,雖然經過短暫的停頓期,但是很快,伴隨著鴉片戰爭的開始,基督教新教開始參與到對中國宣教的大潮中,到了清末民初,基督教已經在中國四處開花,影響深遠。

聖經關於人類歷史的記載是否錯誤?

問:很多人說聖經中所記載人類的歷史應該是4000年。但以現在很多證據看,人類文明早就超過這年齡了。 這是否說明聖經的記載是錯誤的? 答:有些人認為按照聖經的記載,人類的歷史有4000-5000年。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並且已經很久之前就被教會和神學界所否認的結論。這個觀念最早來源於16世紀英國的主教James Ussher(1581-1656),他根據聖經中「家譜」(如創世紀5章,11章,歷代志上1-9章,馬太福音1章)各代人物的年齡推算地球的開始於主前4004。他的估算在當時轟動一時,因為人類以前從來沒有考據過地球的年齡這個問題。因為當時自然科學知識的缺乏,人們很快的普遍的接受了他的理論。例如當時劍橋大學校長John Lightfoot(1602-1675)還根據他的推算計算出人類開始的時間是主前4004年10月。 但這是錯誤的,因為猶太人記載家譜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記載時間,他們的目的是為追溯自己是屬於那支派、那個民族。在希伯來文中沒有「孫」之類的名詞,“兒子”和“後代”這兩個詞是相同的,隔許多代的後人仍然稱為“兒子”。因此,聖經中為了方便記載,常將家譜中一些不太重要的人名刪掉。對於猶太文化來說,這是毫無問題的。馬太福音第一章記載主耶穌的家譜就有這個現象了。作者故意將家譜分成三個十四代,但我們將中間十四代比對歷代志上的家譜,就知道作者故意刪除了其間四代。所以,將家譜中人名的壽數加起來,作為人類歷史的準確年齡是錯誤的。根據這個因為人類自身的局限得出的錯誤結論反證聖經是有錯誤的或者不合時宜的就更加錯誤了。

神為什麼允許魔鬼存在

問:神為什麼允許魔鬼存在呢?如果神是萬能的,把魔鬼直接消滅了,世界不就清淨了嗎? 答: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明確兩個前提。第一是魔鬼並不是神創造的,魔鬼是墮落的天使。天使被創造的時候,是盡善盡美的。但是有些天使驕傲的心發作,妄想和神一樣,於是他們墮落成為魔鬼。所以魔鬼的存在是罪的後果,並不是神的責任。第二,並不是所有的罪的來源都是魔鬼,也不是所有的壞事都是魔鬼慫恿造成的。魔鬼固然想試探人,但犯罪實際的責任還是屬於人的。犯罪的真正原因是在人的裡面,並不是在別處。此所謂“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牽引誘惑的。”——犯罪正是由於內心的傾向。 至於神為什麼不徹底的消滅魔鬼,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神給人自由選擇的權利,並且神希望人可以自由的選擇善和光明。人是按照神的形象造的,所以人有自由的意志,這是作為人最寶貴的地方。同時,神也把是非之心和自我決斷的權利交給神,這樣人可以自己選擇自己的命運。 按照神的設計,人應該是有他的形象和性情的。但是這樣的人卻不是神像造一架機器一樣造一個隻會聽命令的傀儡。他希望人可以自主的成長成為一個從本質上,而不是屈服於某種壓力的真正的“像他的人”。所以他允許罪在這個世界上用各樣的方式存在,也允許魔鬼存在並給人誘惑,就好像是試金石一樣,可以讓人檢驗自己。神要藉著魔鬼使神的兒女格外儆醒,讓他們的靈性得到操練與試驗。   魔鬼雖然常常害人,但在神看來,魔鬼的問題是不足介意的。因為如果沒有人內在的罪,魔鬼給人的攻擊引誘是虛弱而無力的。所以神所要解決的是罪的問題。可是,人往往忽視了自己犯罪的責任,既怪魔鬼不好,也怪神為什麼允許魔鬼的存在。這是推卸自己的責任,並掩耳盜鈴般的渴望沒有魔鬼,沒有痛苦的沉浸在罪中的快樂。這正是人墮落的表現啊。

什麼是居間狀態,人死後往哪裡去

問:人死之後會去哪裡?看聖經中既有天堂、地獄、又說到“陰間”“亞伯拉罕的懷裡”樂園“”天堂“這些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答:正統的基督教神學信仰都相信基督徒有肉身的復活以及將來的審判。也就是說死亡並不是生命存在的結束。人有肉體,也有靈魂。當人肉體死亡之後,靈魂卻不會隨之消亡,而是按照神的旨意永存下去,一直到神最後的審判。 通過聖經的敘述,我們可以知道天堂和地獄是人經過神最後審判之後最後的歸宿。義人在天堂裡享受永生,在聖經中,天堂有另外的說法就是新天新地,那裡沒有痛苦,人與神永遠同在只有無法形容的幸福和快樂。而地獄卻剛好相反,地獄在聖經中也有用“火湖”來形容,在那裡是無盡的刑罰和痛苦,永不停止,人永遠與神隔絕,並且永遠都無法逃避,也無法改變。也就是說無論是義人或惡人的靈魂,這兩者在死時,他們的性質以及目的地已經決定了,不可能再有任何的更改。 但是人肉體死亡之後,靈魂卻不是馬上就經歷審判,而是先有一個”居間狀態“(Intermediate State)。這狀態是指人死後以及復活這段時期的存活狀態。“居間狀態”聖經中只有一些模糊的暗示,沒有明確的記載。在居間狀態裡,義人以及惡人的靈魂,都是處在於一種積極和有意識的狀態。當義人死後,他們的靈魂即刻的享有完全的聖潔。他們在居間的期段與基督同在,这个地方被称呼为亞伯拉罕懷中、第三層天、樂園。蒙救贖的人,而惡人則都是下到陰間。在居間的狀態與最終的狀態是不相同的,因為人的這靈魂是沒有身體的,這時候救贖還沒有完成,達致最後的階段。 這個“居間狀態”和“天堂”,“地獄”實際都是超越了我們所理解的時間和空間的概念。聖經沒有詳細的說明,因為根據人類的能力,很難理解和類比。我們只需要知道這些並不是一個“地方”,所以不可能在我們已知的空間裡找到。但是那是人類最後的歸宿,而且在那個狀態或者情況下,人有靈魂也有新的“肉體”,並且永遠的享受幸福或者痛苦的生活。

神是殘暴的嗎

問:神是殘暴的嗎?為什麼在舊約中的神經常要求以色列人滅絕很多其他的民族,甚至連剛出生的嬰孩都不放過?這不是殘暴嗎? 答: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界定殘暴的定義。殺人並不都意味著殘暴。比如說在戰場上的一方殺死另外一方,再比如法庭的法官判決某個罪人應該被處以死刑。所以判斷一個人,或者一個行為是否殘暴,絕對不能單獨的從一個角度判斷—更何況從渺小的人的角度來判斷神的作為了。 在聖經中,神在「十誡」的第六誡警告人:「不可殺人」。這說明這位神是公義而看重人的生命的。因為人是他的創造,是他的孩子。他愛他自己的創造,甚至願意把他的兒子耶穌基督賜給人,這樣的神怎麼會隨便殺人呢?所以我們可以說,當神要求以色列人屠城或者滅絕其他種族的時候,一定是有原因的。 聖經告訴我們,神是公義的,公義的意思是說他有恒定的標準,有錯必罰,一是一,二是二,絕對不會姑息。聖經說神要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人子阿!我立你作以色列家守望的人,所以你要…替我警戒他們。我何時指著惡人說:他必要死。你若不警戒他…使他離開惡行,拯救他的性命,這惡人必死在罪孽之中,我卻要向你討他喪命的罪。倘若你戒惡人,他仍不轉離罪惡,…他必死在罪孽之中,你卻救自己脫離了罪。」(結3:17-1)當人行惡的時候,神有權結束人本來來自於他的生命。 在神的眼中,惡人的定義不單單是窮凶極惡或者違背倫理法律的人,聖經中的惡人特別指的 背離神,藐視神的人,他們這樣的行為都被稱為惡行。神創造人的目的就是讓人來認識他,敬拜他。藐視神的人已經偏離了神最起初的創造。這樣的人按照神的公義來衡量,都是應該被滅絕的。按照神的標準,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罪人,惡人。因為人與生俱來就有悖逆神、否認神的天性。嬰孩當然也在這個罪人的範疇之內。說嬰兒是罪人不是因為他們行了惡,而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本性。神知道人這樣的本性,並不一定要等他們長大了再判定他們。所以按照神的標準、神的公義來說,人都是應該被滅絕的。 對神來說,人永恆的是靈魂而不是肉體,所以肉體的生命長短對於神來說這並沒有什麼區別。也就是說神讓必然要被懲罰的人接受懲罰,是在生命的開始,還是其他的時間,這並沒有什麼區別。所以神按照他的公義讓必然要被懲罰的人滅亡,就好像是法庭的法官宣判一樣,這絲毫不能說明神是殘暴的。 其實神不但不是殘暴的,反而是充滿了慈愛。因為他給所有這些天生充滿罪性的人一個被救贖的機會,那就是可以通過相信耶穌基督而得救。這個機會是給每一個人的。如果人自我選擇不接受這樣的救贖,那麼當審判來臨的時候,就不能埋怨神的公義。

基督徒為什麽要禱告

問:基督徒為什麽要禱告?如果神已經充分掌管萬物了,為什麽還要禱告?我們求神之前他已經知道我們要求的了,為什麽還要禱告? 答: 首先, 禱告是服事神的一種形式(路2:36-38)。我們禱告是因為神要求我們這樣做(腓立比書4:6-7)。因為基督徒是屬於神的人,神希望通過人的禱告看到人對他的信靠和依賴。這是一種特殊的關係的體現。 其次,禱告是人與神溝通,獲得神的幫助最直接的方法。特別是在一些我們不特別明確神的旨意的情況下,禱告是辨別神的旨意的一種方式。 禱告的意義遠遠超過乞求的本身。有時候我們個人的祈求被拒絕, 但是神應許我們不會白白禱告,即使我們沒得到所求的東西,他也會在禱告中與我們相遇,讓我們經歷他。有時神延遲對我們禱告的回應,那是因為我們所求的不見得是最好的時間和最佳的結果。因為只有神知道什麼是最好的。神承諾他將要賜給我們的會遠遠的超過我們的所求所想(弗 3:20)。禱告的意義不在於我們是否請求神去做什麽,而在於我們彼此之間的溝通。缺乏禱告意味著信心不足和對神話語的信心不夠。 從另外的角度來說,神知道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選擇,也知道我們的命運,但是這並不是說我們的命運已經定了不可更改,神會根據我們的情況,我們可以的和不可以的程度來幫助我們,把最好的結果給我們,而我們的心思意念的表達和溝通,就是禱告了。 所以禱告不是和什麼事情被成就有關,而是和我們做不做什麼事情有關。

今天中東地區基督教的發展演變情況

問:請簡單介紹一下今天中東地區基督教的發展演變情況好嗎? 答:基督教開始於今天中東地區,主要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以色列地區。當耶穌基督開始傳道的時候,基督教只能算是一個影響範圍非常小的信仰。以至於當時的統治者羅馬帝國甚至把基督教當作猶太教的一個分支。當時主要的信徒都是耶路撒冷附近的猶太人或者是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因為種種原因散居在中東猶太地區和地中海東部的各大主要城市的講希臘語的猶太人。 基督徒對耶穌就是基督的信仰給傳統猶太教帶來很大的衝擊,因為他們雖然相信彌賽亞(救世主)的預言,但是他們卻否認耶穌就是這位彌賽亞。按照猶太教的傳統,把一位活生生的人當作神,這是對神的褻瀆。於是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猶太教開始發揮自己的傳統和宗教的影響力,開始對基督徒打壓和驅逐。這是最起初的對基督徒的逼迫。當時的基督徒不得不離開耶路撒冷到羅馬帝國其他的地區求生。但是神奇的是,神正是使用這樣的方法讓基督教的信仰的與傳播。很快,基督教就在羅馬帝國境內傳播開來。越來越多的羅馬人開始相信耶穌,並逐漸成為羅馬帝國中一個舉足輕重的信仰力量。後來,因為基督教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國教,基督教有了一個爆炸性的發展。伴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基督教就逐漸的從以耶路撒冷為中心,逐漸發展到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港、安提阿和耶路撒冷並重的五大中心。基督教成為了這些地區唯一的宗教信仰,鼎盛一時。這一時期的以色列地的以色列人,也逐漸的被接受並成為基督徒。耶路撒冷在這段時期中也建造了很多宏偉的教堂。 隨著歷史的發展,其中最主要的是伊斯蘭教的崛起和宗教戰爭的影響,因為戰亂和瘟疫,災荒的原因,耶路撒冷,安提阿,亞歷山大,君士坦丁堡都相繼沒落,在這一地區的基督教信仰也逐漸的沒落,被伊斯蘭教取代了。這一時期猶太地的猶太人開始回歸自己的信仰。但是他們屬於被壓迫的基層,在文化上沒有什麼發言權和影響力,耶路撒冷地區的主流宗教就成為了伊斯蘭教。 但是雖然如此,在敘利亞和埃及地區,依然少數基督教會持續傳承著早期教會的傳統一直到今天。他們因為地理的原因沒有受到歷次天災人禍的影響。今天的歷史學家和宗教學家都一致同意,敘利亞和埃及教會繼續的保留著自己使徒教會的傳統。 後來隨著世界文化和經濟的發展,今天有很多基督徒開始回到中東地區建立教會。以色列政府對宗教信仰持比較開放的態度。但是因為歷史文化的影響,猶太基督徒不多。在今天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區,現代基督教會(包含天主教會)的主要信徒是旅居在以色列的外民族人和少數的以色列人。而大部分以色列人依然在持守這自己的傳統信仰,等待著彌賽亞的到來。但是今天耶路撒冷依然被當作基督教的聖地,每年依然有無數的基督徒到哪裡進行自己的朝聖之旅。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耶路撒冷地區基督教的沒落和世界基督教的興盛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因為聖經中說到神要求基督徒出去傳福音,要從耶路撒冷,到猶太全地,再到地極,如果沒有耶路撒冷教會的衰敗,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基督徒背井離鄉到羅馬帝國的各地去傳福音,也就不會有今天世界性的基督教。所以我們今天看來,就不能不感慨一切都在神的手中。

什么叫做讲道和对外传道?

问:什么叫做讲道和对外传道? 答:在基督徒的聚会中,讲道占有很大的分量。讲道就是神所拣选的人把《圣经》的原意在今天的背景之下讲解出来,从而让听众明白神的启示和神对自己的旨意。讲道不一定在教堂中,主日里,也可以能是任何基督徒聚集的时候。 对外传道则是就是把关于神和耶稣基督的真理告诉还不认识神的人。让他们可以通过相信耶稣是基督来建立和神新的关系,被神重新接纳。从而在未来进入神的国,也能在今天这个世界上得到神的祝福和帮助。所以,对外传道也被称为“传福音”。从圣经来说,这是神对基督徒的要求。

守主日和主日崇拜是什么意思呢?

问:守主日和主日崇拜是什么意思呢? 答:守主日就是“在主日持守”的意思,因为在旧约中,神要求以色列人“守安息日”,就是要持守安息日的相关条例,比如说不可在安息日做工,在安息日要纪念神等。守主日的意思就是在主耶稣基督的日子按照主的要求去纪念他的工作。 基督徒的主日纪念活动一般是在一起敬拜赞美神,学习神的圣经,向神祷告等,这些活动都是人和神的相遇沟通,也是人对神的崇拜。这样的活动被总称为“主日崇拜”。今天,这些活动一般是在主日里在教堂里举行。对基督徒来说,守主日和参加主日崇拜是神的要求,是不可以缺少的活动,也是自己身份的象征。

什么叫做主日?

问:什么叫做主日? 答:主日顾名思义,就是“主的日子”的意思。在圣经中,耶和华神创造结束之后,在第七天停止了一切的工作,他就祝福第七天,作为安息日,就是休息的日子的意思。神要求人在第七天停止一切的工作,休息并且能在这一天纪念神创造的恩典。到了耶稣基督的时代,耶稣基督是在一周的第五天被钉十字架,三天后,也就是七天的第一天复活,基督徒就在这一天纪念神的创造和耶稣基督的工作,这个纪念的活动就代替了过去的安息日。因为耶稣基督是三位一体的神,他的救赎工作是一种新的创造。因为基督徒称呼耶稣基督是“救赎主”“主”,所以习惯上就把这一天称作“主日”。在我们华人的传统中,因为基督徒都会在这一天到教堂去做礼拜,所以也把这一天称作“礼拜天”。

基督教教会通常有哪些活动?

问:基督教教会通常有哪些活动? 答:前面我们讲过,基督教教会不是指一个组织或者一座建筑物,而是指真正的基督徒。这些基督徒的活动就是教会的活动。按照圣经的启示和从使徒流传下来的传统。教会中的主要活动有一些公开的聚会和私下的聚会。聚会的目的是为了和神有更好的沟通,学习神的启示,并能按照神的要求生活。公开的聚会最通常的就是在教堂里的主日的崇拜以及各种特殊的节日的聚会。基督徒在这些活动中会共同唱诗歌赞美神,读圣经,讲道、祷告,行圣礼等。对于教会来说,关心世界,并且按照神的指引在世界上传道也是主要的工作。

什么是道成肉身?

问:什么是道成肉身? 答:道成肉身,在英文中叫做Incarnation,(东正教把这个词翻译做“聖言成了血肉”),意思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真神中的第二位,就是圣子,也就是和圣父圣灵一同创造天地万物的道(英文是word,源于希腊语的Logos),他通过童贞女玛利亚被孕育成为一个具有肉体的完全的人,降生在这个世界上。这个过程就被称为道成肉身。这个人就是犹太民族中的拿撒勒人耶稣,他在这个世界上按照神的计划,受死,复活,从而完成神救赎这个世界以及世界上人类的计划。

聖經是什麼?

問:聖經是什麼? 從啟示的概念可以知道,《聖經》是神對人特殊的啟示,或者可以說是記載神特殊啟示的一本書。因為是神的啟示,所以聖經的作者是神,是神用默示的方法引導人用人的語言把神的啟示寫出來,記載下來。《聖經》的核心就是神對人的救贖。對於基督徒來說,《聖經》因為是神的話語,所以這是生活,道德,人生觀,世界觀,甚至人生的最終極追求的最絕對,也是唯一的權威。對於基督教信仰來說,絕對的經典只有一本,那就是《聖經》。 問:聖經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答:今天基督教通用的《聖經》可以分為《新約》和《舊約》兩個部分。新約聖經一共是27卷書,而舊約聖經各個基督教教派根據篇幅拆分和內容認定的不同,東正教承認50卷書;天主教承認46卷書;新教承認39卷書。天主教、東正教版本多的數篇經卷,是新教《舊約》(即猶太人的《塔納赫》)沒有收錄的。這些經卷被新教稱為「次經」和「偽經」。新教的39卷書實際上等同於猶太教的聖經《塔納赫》的24卷書,二者均採用馬所拉文本,只是在書卷排列和拆分上不太相同。 新約和舊約顧名思義,說的是這本書是神和人立的前後兩個約。而這兩個約的主題都是人按照神的標準來說都是罪人,而神要拯救這些因為罪而註定要被審判和懲罰的人。在古代的時候,神揀選了以色列人作為實驗品,他和人立約,只要人可以通過守律法達到神的標準成為完全的人,就可以得到神的赦免。這個就是舊的約。而以色列人的歷史表明了這實際上是一條不可能走通的路。於是神就和人重新立了一個新約,就是讓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人間,代替人承擔因為罪要承受的懲罰。而人通過相信就可以得救。 圍繞著這兩個約,聖經介紹了神是誰?耶穌基督是誰?人的本質以及人為什麼要認識神?人為什麼要通過相信耶穌而得救?教會是什麼意思?基督徒應該怎樣生活?未來這個世界會怎樣?信與不信的人會怎樣?等關聯的問題。

什麼叫做啟示?

問:什麼叫做啟示? 如果要瞭解基督教的信仰,必須先瞭解啟示的概念。啟示願意的“揭開”,是指神向人揭示神自己。因為基督徒相信人是有限的,人是不可能憑藉著自己的知識,智慧和經驗來來瞭解神的。如果希望完全的瞭解神,只有神自己向人來說明才行。而這樣的說明,就是啟示。 在基督教神學中,神通過創造、歷史、人的良知和聖經的記載,向人類啟示神自己。根據其範圍,啟示可以分為普遍啟示和特殊啟示兩個部分。普遍啟示指的是神藉著歷史和自然界啟示他自己,使人類知道神的存在、權柄及能力。而特殊啟示則是指神藉著他兒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人間,親身介紹自己。另外就是通過記載耶穌工作的聖經來啟示神自己,基督就是父神自己精確的再現,向有罪的人類表明;也藉著救贖,恢復人與神的溝通。所以,人如果想認識神,只能是通過神的啟示,也就是通過閱讀聖經才能達到這個目的。

什麼叫做教會?

問:什麼叫做教會呢? 答:教會是英文”church”的翻譯。這個詞的原意是“一群被呼召出來的人”。所以教會,不是用來形容宗教組織或團體的辭彙,不局限於某個時間某個地方某群人,更不是指「教堂」,而是從創世之初到末日來臨被神選召跟從基督耶穌的所有的人。耶穌基督就是這群人的頭,是教會的首腦。所以簡單的說,教會就是基督徒,基督徒就是教會。 從這個概念上說,教會有可以分為有形的教會,比如說世界上一家家的具體的堂會,還有無形的教會,就是所有基督徒的集合體。也可以被稱為普世的教會和地方的教會。所以可以說,基督徒一定是教會的成員,而且必然是一家具體的地方的教會的成員,他們通過加入這些具體的教會從而成為普世的,無形的教會的一部分。聖經中常用身體或者一個建築物來形容教會。那就是每一個基督徒都是這個身體的一個細胞,或者這個建築物上的一塊磚石。而一家家的地方教會就是這個身體或者這個建築物的一個部分。

什麼是基督徒?

問:什麼是基督徒呢? 答:基督徒從字面上講就是屬於基督的人。也就是相信世界上有一位神為人預備的救世主,並且相信耶穌就是那位救世主的人。廣義的基督徒包括今天被稱為天主教、東正教和更正教的信徒。基督徒相信耶穌是自己的救主,是和創造的上帝、帶領人的神的靈是三位一體的神,他們被稱呼為聖父、聖子、聖靈。基督徒相信《聖經》是神給人的默示,是神親自的啟示和人生絕對的標準和信仰的真理,他們會按照聖經的標準來生活。所以他們被成為屬於《聖經》的人。他們也會按照聖經的要求,在每週的第一天就是禮拜天聚集在一起做主日崇拜。他們也會遵循教會的禮儀,比如洗禮和聖餐,被稱為聖禮。 問:怎麼成為基督徒呢?有什麼條件和標準嗎? 答:按照聖經的說法,成為一個基督徒,也就是信耶穌就是基督的人,並不需要什麼特殊的功德或者條件。只要用真心承認自己的罪,並且願意悔改解決罪的問題,而且承認自己無法按照神的標準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罪的問題,只要心裡承認耶穌基督是神為人預備的救世主,口裡公開的承認自己接受耶穌基督的救贖,就可以馬上得到神的赦免,就成為一個屬於基督的人,就是成為基督徒了。同樣按照聖經的要求和教會的傳統,基督徒應該在可能的情況下接受洗禮,公開的聲明自己的信仰,並加入教會。但是洗禮和加入教會卻不是成為基督徒的必要條件。

天堂和地獄是什麼意思?

問:天堂和地獄是什麼意思呢? 答:天堂和地獄是人死後靈魂要去的地方。按照神的啟示,人是有肉體和靈魂的。當人的肉體死亡之後,靈魂會永存。神會按照他的標準安排靈魂的歸宿。達到他的標準的會上天堂,而達不到他的標準的就會下地獄。在天堂中有一切的美好和幸福,而在地獄中有無盡的痛苦和折磨。 問:什麼人可以上天堂,什麼人又會下地獄呢? 答:神評判人進入天堂和地獄的標準就是人是否可以達到他設計標準。神創造人的目的是人要像他一樣的完美,達到這個標準的就被稱為“義人”。但是很明顯的是,沒有人可以按照這個標準被稱為“義人”而進入天堂。也就是說,按照人的本性和作為,人都是要下地獄的。但是神為人預備了另外的道路,就是讓耶穌基督來到這個世界上,來承擔人的一切的不完美和罪過。凡是相信耶穌基督的,耶穌基督在這個世界上的工作就和他有份,他就達到了神的標準,這樣的人就可以被神稱為是義人,他的靈魂就滿足了神的條件,會永遠的生活在天堂裡。

什麼是泛神論?

問:什麼是泛神論呢? 答:泛神論(pantheism)本質上一種無神論,實質上是一種哲學思想。泛神論是一種將自然界與神等同起來,以強調自然界的至高無上的哲學觀點。認為神就存在於自然界一切事物之中,並沒有另外的超自然的主宰或精神力量。比如說哲學家斯賓諾莎用“神”和“自然”兩個術語表達同一概念,即表示作為萬物存在的原因的最高實體。